在數碼圈,經常看到朋友在討論這樣乙個話題:手機處理器和電腦處理器的效能相差多少?某款手機處理器的效能大致相當於什麼型號的台式機處理器?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很尷尬,有點“關公vs秦瓊”。
為什麼?因為手機處理器和台式電腦處理器是適用於不同應用場景的兩種處理器,所以基本上沒有可比性。
一般來說,在開發台式機處理器時,提高效能是最重要的目標。 與手機處理器相比,桌面處理器通常配備更強大的散熱系統,如風扇、散熱片和熱管,而手機內部的空間非常小,因此不可能使用與台式電腦相同的散熱系統,這在這方面是絕對的劣勢。
另外,台式電腦一般都是用交流電供電,沒有電就會用完,要考慮電池壽命的問題,只要電源和散熱到位,台式機處理器就能始終以100%滿載執行。 手機處理器通常由電池供電,除了處理器之外,商店還需要提供螢幕等元器件,電源資源非常寶貴。
因此,在設計和開發手機處理器時,我們不僅要考慮提高效能,還要考慮效能、功耗和散熱之間的平衡。 如果乙個手機處理器的效能特別強,但是功耗特別大,手機特別容易發熱,電池壽命短,那麼這也是不能接受的,比如之前的驍龍888和前幾年的聯發科處理器。
另一方面,雖然它們都是處理器,但手機處理器的功能與桌面處理器有很大不同。
例如,手機不能像台式電腦那樣配備大顯示卡,除了整合神經網路處理單元(NPU)、ISP單元、數據機等外,還將圖形處理單元(GPU)整合到手機處理器中。 這些都會影響最終的使用者體驗,因此,衡量一款手機處理器的好壞,並不能完全從計算效能這一指標來評價。
由此可見,手機處理器的設計和開發必須在功耗和電池壽命總體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進行,然後再考慮提高效能,因此開發難度要大得多。
那麼,影響和決定手機處理器和桌面處理器效能差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1. 處理器架構
台式計算機處理器通常使用更複雜的架構,例如 XX6 架構,而流動電話處理器使用 ARM 架構。
x86架構更適合處理複雜的通用計算任務,而ARM架構是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專為低功耗、低成本和高能效而設計。
因此,ARM架構的處理器在功耗和成本方面具有優勢,但在效能上不如x86架構的處理器。
二、晶元製造工藝
目前主流的手機處理器採用3nm,而AMD的台式電腦處理器工藝是5nm,而Intel處理器還是使用比較落後的10nm。
工藝技術越先進,處理器的功耗和效能就越好,而手機處理器的工藝通常比台式電腦處理器更先進,而這種優勢最終主要不是體現在效能上,而是體現在功耗控制上。
3. 處理器核心數和執行緒數
台式電腦處理器通常具有較多的物理核心和執行緒,例如最新的酷睿i9-14900K,它有8個大核和16個小核,總共有24個核心和32個執行緒。
雖然手機處理器也在增加核心數量,但它們無法與桌面處理器相提並論,在效能方面絕對處於劣勢。
四、主要頻率及演出模式
一般來說,台式電腦處理器通常具有更高的時鐘速度,例如酷睿i9-14900K,無需超頻即可達到6GHz,這是手機無法做到的。
台式電腦通常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高效能模式,而移動處理器在執行繁重的計算時經常故意降低效能以節省功耗。
5.散熱能力
台式電腦擁有更強大的散熱系統,可以更好地保持處理器在高負載下的效能,而手機在高負載下可能會因為空間限制和散熱能力弱而出現效能下降的情況。
本文結論
綜上所述,手機處理器和台式電腦處理器的應用場景是完全不同的,手機處理器在體積、功耗和散熱效能方面都處於絕對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手機處理器的效能肯定不如桌面處理器,但不能說手機處理器的技術含量低於桌面處理器。
因此,現階段,比較手機處理器和桌面處理器,誰高誰低,差別有多大?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即使台式機處理器的效能太強,也無法在手機上安裝,安裝太大,散熱和功率**也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