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去參加乙個孩子的家長會,老師讓孩子“抱怨”他的父母,其中乙個女孩一走上講台,就開始抽泣,大聲抱怨她的母親
你總是拿我和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你從來不看我的努力?”
結果,她的母親冷冷地回應了“其實,我一直在打你,以你的性格,如果你不打,你就會漂浮。 ”
當女孩擦乾眼淚,說她的性格不適合吹的時候。
媽媽,卻依舊堅持自己的想法,“你強的時候,我想我會開槍,當你弱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推你。 ”
女孩發現,無論她說什麼,都說服不了媽媽,於是哭著走下了舞台。
有多少孩子,像這個小女孩一樣,從小到大都被父母打過。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我們可能不認為我們說話的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經常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
很多家長總是忽略這一點,肆無忌憚地打孩子、嘲笑甚至虐待孩子。
但我從來沒想過言語暴力雖然對身體沒有冒犯性,但對心臟卻有冒犯性,傷害指數尤其驚人。
言語攻擊與身體虐待一樣有害
言語暴力對兒童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多數父母是真心愛孩子的,但他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言語暴力。
當父母希望孩子成功,而孩子的行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可能會匆匆忙忙地“隨便”談論孩子“你怎麼這麼傻”、“你怎麼能不動腦筋做題”。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父母隨口輕蔑、嘲笑孩子的一句話,就能在孩子的心裡產生強烈的震顫?
有些孩子性格比較極端固執,會放大父母不經意的這些話,認為父母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從而產生憤怒和叛逆的心理(雖然當時可能沒有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會影響孩子對待他人的方式,孩子將來可能會成為乙個憤世嫉俗甚至惡毒的人。
而有些孩子性格內向聽話,一旦遭到自己最信任的人的言語暴力,父母可能會把他們的嘲笑和辱罵變成心理暗示,認為我是個傻子,我是個懶惰的人,我是沒用的,我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懷疑和消極情緒使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可能會患上抑鬱症和躁狂症等精神疾病。
心理學家認為,教育者的微小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面孔和語氣上,甚至表現在嘲笑虐待上。
無形中,會形成乙個消極的心理場,這個心理場的強大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感知。
因此,父母認為無關緊要和不經意的一些話可能會對他們的孩子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不要做“黑洞”,做“傑出”父母
說到這裡,肯定有一些家長會有疑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孩子“說”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兩個詞,乙個是“黑洞體”親子,另乙個是“發光體”親子。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乙個“發光”的父母。
“發光”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我舉個例子:
有乙個一年級的孩子做了5道算術題,其中4道是對的,只有一道,孩子把“1+3”誤算成了“5”,面對這種情況,“黑洞體”的家長只看錯了題目,然後生氣:“這麼簡單不對,你不努力學習嗎”, 孩子被罵得羞愧得心裡只剩下無法吐出的痛苦和委屈。
父母的本質可能是要“對孩子好”,而不是犯簡單的錯誤。
但正如蘇珊·福沃德(Susan Foward)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所說:
孩子們總是會相信父母對自己的評價,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想法。 那時,父母越害怕什麼,孩子就會變得。 我想刺激孩子們的成長,但它成了絆腳石,得大於失。
相反,“發光體”的父母是怎麼做到的呢?
她會溫柔地對孩子說:“你真的很好,能夠答對 5 道題中的 4 道。 ”
承認你的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然後鼓勵你的孩子糾正他的錯誤,這樣他下次就能做得更好。
在孩子眼裡,這樣的字就像南風一樣,雖然柔和,但可以變成纏指的柔軟。
如果你想要什麼,你必須確定一些東西。 因為你肯定了某種行為,所以這種行為得到了強化。
為什麼有些孩子在父母眼裡很“優秀”,有些孩子在父母心裡卻那麼“不堪”?
並不是說乙個優秀的孩子天生完美,而是他在“發光”父母的愛和接納下,得到了越來越好的滋養。 所以,看別人的孩子,比看別人的父母要好。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發光”,就先讓自己成為乙個“發光的身體”。
如何成為“發光”的父母?
想要“發光”的父母,與將我們的指責手指變成大拇指和否認打擊以換取理解和信任無關。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1.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家長應詳細觀察孩子的行為,並陳述觀察結果。 良好觀察的第一步不是定義孩子的行為。
例如,當老師告訴家長他們的孩子沒有交作業時,不要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再做作業了?”
因為只要父母評判孩子的行為,就會在孩子心中引起叛逆。
沒有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麼不做功課?這是乙個客觀的問題,孩子會說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家長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指導。
2.感情
很多家長喜歡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例如,如果父母讓孩子打掃房間,孩子心情不好,把水灑在地板上,他會對孩子說:“你為什麼這麼傻,你不能做這件小事?”
這對孩子的感情是很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貼上了愚蠢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要行使孩子的自主權,教育孩子不要那麼懶惰,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但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
3.了解為什麼會有感覺發生
大多數父母,當他們聽到乙個他們不喜歡的詞時,他們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例如,當乙個孩子對他的母親說:“媽媽,你的廚藝不好吃。 ”
首先是憤怒,“我辛辛苦苦給你做飯,我敢不喜歡難吃的食物。 ”
二是推諉指責對方,“那我就不做,你自己做吧。 ”
三是了解孩子的需求,看看孩子有沒有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應該考慮提高自己的廚藝。
家長們,不要總是放肆,通過溝通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4.提出具體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出去磨蹭的時候,媽媽通常會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總是磨蹭蹭蹭,每次都要催你,讓人等你。 ”
這不是乙個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的批評和利用孩子內疚的道德綁架。
孩子聽到這話,就會有強烈的叛逆心態,繼續慢慢來。
在這種情況下,母親應該對孩子說:“我們要遲到了,咱們五分鐘後出去。 ”這是對孩子的具體要求。
與孩子溝通好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都有多年的人生經驗。
許多對父母來說似乎很容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
這就需要家長多一些耐心,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他們的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寫在最後:
人性的深層需求是渴望被欣賞和讚美。
孩子是自信還是自卑,往往取決於父母對他說了什麼,以及他給了他什麼樣的教育。
父母的貶低和壓制看似“為了你好”,實則在摧毀孩子的自尊心,讓他一生都活在對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恐懼中。
而父母的認可和鼓勵,也會成為孩子生活中的光,陪伴他們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正如 Positive Discipline 的創始人之一 Drakes 所說:
行為不端的孩子是不被鼓勵的孩子。 孩子越受鼓勵,他或她的性格就會越好、越健康。 ”
願所有家長鼓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