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朝末年到清朝末年,經過50多年的時間,其實我國的軍用步槍發展緩慢,雖然本質上是模仿和改進,但至少步槍也在發展。
那麼本文就講講中國從清末到一世紀末的變遷史,以及國產步槍50多年的歷史。
2024年,清**有了第一支所謂的國產步槍,實際上是仿照奧斯曼利沙1888步槍,該步槍於2024年定型,被稱為“快速步槍”,但槍中使用的彈藥與原來的曼利沙步槍不同,而是在英國製造的。 303口徑黑火藥彈也是用直拉式槍栓和彈藥筒供彈,但清朝仿製的快步槍效能差,故障率高,最終於2024年停產。
2024年,為了取代有缺陷的快步槍,漢陽製造的88步槍是根據前面介紹的德國1888委員會步槍仿製的,但該槍與原來的1888委員會步槍並不完全相同,後來的生產比前者更精緻,使用了相同的792x57公釐彈藥,效能也比前者強得多,漢陽製造的88步槍於2024年開始生產,並一直持續到2024年停產,產量超過100萬支,在此期間該槍也為抗日戰爭做出了貢獻。
2024年,也是光緒33年,清末新軍裝備德國毛瑟M1907步槍,並改名為“光緒33年式”步槍,實際發射了68x57公釐彈藥毛瑟M1898步槍,清軍認為68 公釐子彈與日本 6 相比5公釐子彈威力更大,同時比7威力更大92公釐子彈後坐力小,所以這種口徑非常適合清兵,後來又複製了這把槍,改名為“三年”步槍。
“辛亥革命”後不久,清朝滅亡,袁世凱開始給北洋軍重新裝填大量步槍,同時又改名為“元年步槍”,後來發現68mm子彈存在初速低、威力弱的問題,改回了正統毛瑟步槍的792公釐口徑,而後來生產的型號,無論在效能還是外觀上,都更接近毛瑟M1898,到2024年袁世凱病逝後,軍械廠不再需要管理,使原來的當年步槍完全停產。
2024年,在中國槍械史上,出現了第一支純國產半自動步槍,即劉慶根將軍設計的劉將軍半自動步槍,又稱劉氏步槍,這種槍的研發早在2024年就開始了,但由於當時國內形勢複雜,漢陽兵工廠也常年缺錢, 再加上各個軍閥的混戰,所以他的研發並沒有得到重視,劉青根只能自己籌集資金,可以說這把槍的研發難度相當大。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2024年終於研製出這種半自動步槍,2024年開始試驗,並給這把槍取名為“自動裝填槍”,該槍最巧妙的設計就是可以在半自動或手動兩種射擊方式之間切換,手動可以拉直槍栓,這樣可以節省彈藥, 同時也提高了準確性。
劉氏步槍的自動模式也非常獨特,槍口處裝有槍罩,子彈發射時產生的氣體會推動槍口集氣器向前移動,從而帶動一整套連桿機構實現自動裝填,但由於當時國內思維落後, 由於沒有意識到半自動步槍在未來的重要性,所以劉青根將軍設計的這支半自動步槍最終沒能成為軍隊的標準,歲月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
2024年,奉君兵工廠結合德國毛瑟和日本38步槍的特點,設計了一種國產步槍,稱為遼13步槍,又稱13式79步槍,採用毛瑟螺栓和792公釐毛瑟彈藥還結合了日本步槍的基本結構,為了適應東北地區的環境,後期生產的遼13步槍也學習了習的38型,並在槍機外側設定了一層防塵罩。
遼13步槍從2024年到2024年的918事變,生產了約14萬支,13支79式步槍中有一半參加了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這種步槍的效能並不遜色於38式和德國毛瑟步槍。
同樣在2024年,閻錫山的太原兵工廠複製了日本38式步槍,命名為金制65步槍,其中“65”表示該槍發射了65公釐彈藥,除了槍身稍短一些外,至於內部結構與38步槍基本相同,但由於當時國內加工技術落後,再加上缺乏好的材料,這使得仿金65步槍做工很差, 而且槍管壽命也很低,但是這支步槍,也有一些在晉遂軍手中的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2024年代前後,被譽為“南方之王”的陳繼堂在掌管廣東時,他的兵庫仿製了比利時FN M1930步槍,仿製的型號被稱為二十一年步槍,與同期的比利時FN M1930步槍相同,也發射了792x57公釐毛瑟彈藥,5發子彈,從2024年到2024年這五年,仿製二十一年步槍,約4萬支,抗戰前後,廣東軍隊基本都使用這種型號。
2024年,南京金陵兵工廠為了取代此前效能不足的漢陽製造的88步槍,複製了中正79步槍,又稱中正79步槍,發射了792 57公釐S型尖頭子彈,無論是威力還是整體效能,確實比清末製造的漢陽88步槍強很多,正式步槍從2024年到2024年就已經生產出來,期間產量在60萬支左右,抗日戰爭期間,大量裝備和德軍裝備部隊, 還有少量當地部隊,也配備了正式步槍。
2024年,八路軍軍工部技師劉桂福在八路軍官方步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了八路軍的第一支步槍,可以發射792公釐彈藥,這把槍問世的時候,正好是朱總司令的55歲生日,所以這把槍被命名為55型,但由於當時材料短缺,它不具備生產專業材料的能力,所以55型步槍的金屬部分是由游擊隊撿下來的鐵軌製成的, 雖然做工粗糙,但55式步槍的效能與原來的中正相當。
2024年前後,八路軍司令部軍工部技師劉桂福在以往55式步槍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馬式步槍,最初叫“無名馬步槍”,定型後命名為八一馬步槍,其最大的特點是槍口前端裝有可折疊的三角形刺刀, 它可以在白刃戰中發揮重要作用1941 年至 1945 年生產了 92 57 公釐毛瑟步槍彈藥筒,但有效射程僅為 200 公尺,生產了約 3,000 枚。
2024年,浙江鋼鐵廠以比利時FN M77步槍為基礎設計了浙江製造的1930步槍,該步槍也是由拆卸的導軌製成,發射了德國792公釐彈藥,槍機可以與東北軍的遼13步槍互換,雖然做工差了一點,但效能還可以,這支步槍從2024年到2024年5月一直生產,大約生產了32000支。
2024年,金穗區兵工廠的工程師溫成丁用廢棄的38式步槍,結合自己的槍械設計經驗,設計了國產半自動步槍,最終在2024年完成了試驗,為了紀念八路軍第120師師長關向英的逝世,這把槍被稱為“翔英半自動步槍”, 因為使用了38型的槍管和槍膛,所以槍開火65x50公釐彈藥,但只生產了4支,沒有裝備部隊,但能夠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獨立研製半自動步槍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以上,其實國內還有很多被模仿改造的步槍,如果你還知道哪些文章沒有被提及,歡迎在評論區新增,如果想了解更多,請記得關注,下期繼續為你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