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聯合國2024年議程已過半,但由於多重危機的疊加影響,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進展緩慢。 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多邊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院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駐華代表處在北京聯合舉辦了第四屆中國—國際發展論壇,主題為“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共同推進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論壇吸引了來自國內外有關部門、駐華使領館、國際機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機構的160餘位嘉賓和代表,開展了深入研究。 論壇還舉辦了1場會外活動和10場專題會議,並發布了旗艦報告《中國與國際發展報告:2023-2024年展望與展望》。
全球多邊合作的重要性凸顯
過去三年,新冠疫情引發了地區戰爭和衝突,以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財政拮据、不斷上公升的債務壓力、挑戰和危機,以及不斷惡化的全球氣候......我們知道,任何國家或組織都無法單獨應對這些挑戰。 事實上,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證明了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駐華代表白雅婷在致辭中表示。
白雅婷表示,2024年即將到來,但目前聯合國2024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並不順利。 其中,只有15%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走上正軌,超過30%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停滯不前甚至逆轉。
在白亞婷看來,這也是論壇主題“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共同推進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如此重要的原因。 鑑於發展資源匱乏和援助需求日益增加,必須加強國際發展合作。 作為利益攸關方,中國可以與其他發展夥伴一道,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更好地提供最佳實踐,發揮自身在綠色能源轉型等領域的經驗。
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副秘書長李軍華表示,《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相關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仍然是實現更可持續、更有韌性、更公平和更包容的未來的最佳指南。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給世界帶來了樂觀訊號,南南合作和相應的發展合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關鍵而廣泛的支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願為全球發展合作增加資源,致力於縮小南北差距,堅定支援和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 * 在全球發展問題高階別對話中,主席提議“建立乙個團結、平等、平衡和有益於所有人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
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認為,世界進入動盪變革的新時期,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新形勢下,中國加快向國際發展合作轉型步伐。 在此過程中,更需要政產學研各方加強協調,與國際社會開放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構建全球發展夥伴關係。
顧學明表示,在此背景下,本屆論壇致力於搭建對話平台,共同完善新形勢下國際發展合作理念、機制和最佳實踐,為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凝聚共識、貢獻智慧。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合作是推動發展的必由之路。 這是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國願與世界分享、鼓勵全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署政策規劃司副司長李明強調,中國始終以行動踐行理念,以結果驗證主動性,以誠取共識。 中國的全球發展倡議旨在更好地落實聯合國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國際合作署等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果,“我們願繼續同各國、各方一道,為落實全球發展倡議、聯合國2024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共同探索成熟的發展規劃
坦尚尼亞駐華大使哈公尺斯·奧馬爾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與預期相去甚遠。 可以看出,這些目標沒有乙個達到50%的完成率,甚至有近一半的目標脫軌。 需要更多的監測和評估,以加快實現2024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 既要進行客觀、務實、批判的中期審查,又要正視現實問題,尋求解決辦法。
在談到投資和援助之間的不平衡時,奧馬爾分享了一組資料:例如,在非洲,去年對非洲的官方發展援助同比下降了7%4%,這在外國直接投資領域尤為明顯。 貿發會議提供的官方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流入非洲的外國直接投資達450億美元,同比下降44%,回落至2024年的水平。 但與此同時,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超過9160億美元,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080億美元,同比增長51%。
奧馬爾強調,非洲地區需要更加重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並期待更多的發展倡議,如全球發展倡議。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展合作司司長皮拉爾·加里多·岡薩洛認為,有效的發展合作是解決不平等和貧困問題的關鍵槓桿。 面對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世界需要更多的發展合作、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和更大的透明度。
加里多表示,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情況的評估可以有效指導未來的發展合作努力。 未來,經合組織希望與中國更緊密地合作,探索成熟的發展模式,尋求國際層面的最佳實踐,並進一步完善現有行動原則和指導方針,以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世界在變化,全球合作也在變化。 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於子榮表示,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深度調整催生了全球發展的新格局,表現為供給、需求和屬性的結構性變化,即全球發展投資下降、供給側動能不足。 以及數量和質量的增加以及需求側的主導性輪換全球發展的經濟和援助屬性相對弱化,政治和戰略屬性加強。
於子榮認為,新格局下,國際社會需要從理念、主體、方法三個方面推動建設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發展合作,著力構建新的國際發展共識,著力發揮“全球南方”主體作用,努力推動更加廣泛的三國合作。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貢獻30%以上動能的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發展合作提供解決方案和貢獻是不可或缺的。 於子榮指出,這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為全球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國際公共產品,二是構建穩固、平等、平衡、包容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三是構建穩定透明的國際發展政策體系。
此外,中國也在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發展合作模式,包括以外援與雙向投資相結合為基礎的發展模式,努力彌補援助多樣化、非一流援助和第三方合作的不足,實現多種援助方式的互補融合和靈活實施。 在發展資源方面,要努力優化發展融資模式,運用債務重組、債轉投、債轉債發展等多種創新方式,盤活發展資金存量。
記者劉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