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神鳥中的大智慧
胡家武
2024年2月,在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是21世紀中國考古學的重大發現。 太陽神鳥金飾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構圖嚴謹,非常漂亮,具有較為明顯的徽記特徵,古人的智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右太陽神鳥之崇拜
對太陽神鳥的崇拜主要體現在對太陽的崇拜和對鳥的崇拜上,以及兩者融合所表達的古代宇宙觀。
人類最早崇拜的物件是太陽,最早的神是太陽神。 世界上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中國人對太陽的崇拜記載在《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道》《海東經》中,認為泰**具有萬物復興成長的神秘力量和人格化靈魂;崇拜太陽,崇拜太陽,祈求太陽,創造太陽神話,是世界各國民族神話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所有的神話都來源於太陽的神話,太陽是至高無上的神,祭祀太陽不僅是不可或缺的儀式,還衍生出許多祭祀工具或符號,如太陽神鳥等;崇拜太陽體現在陶器、青銅器、玉器上,甚至建有不少太陽廟,“後夷射日”、“誇夫追日”、“蜀狗吠日”等崇拜神話相繼流傳下來。
在中國古代,鳥兒一直被認為是天地之間的使者,是好運的化身,是美好希望的載體。 三星堆.
1號、2號坑出土了許多青銅立鳥、鳥紋圖案和各種鳥形飾品,金沙遺址青銅立鳥的造型與三星堆通天神樹上矗立的九隻青銅立鳥非常相似。 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量鳥類文物表明,鳥類崇拜在古蜀人的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 傳說中的古代蜀族祖先都是以鳥命名的,白昊、豫的圖騰都與鳥類有關,還有一位名叫杜羽的國王,死後變成了杜鵑鳥。 古代文獻記載,周成王召集諸侯時,蜀王用乙隻圖案美麗的鳥向周王進貢,可見古代蜀人也視鳥為貢品和交流的使者。 這些優美的傳說和故事,展現了古代蜀族人與鳥類的親密關係,充分說明鳥類在古代蜀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山海經》的仙系中,有鳳凰等鳥類30餘種,鳳凰的前身有鳳凰鳥、帝王鳥、鸞鳥,都是吉祥鳥。 前六名分別是太陽神鳥(三足黑)、神鳥之王(鳳凰鳥)、百鳥之王(黃鳥)、黃帝守護者(碧芳鳥)和古相瑞(崇明鳥)。
太陽神鳥在遠古時期屬於太陽神,比遠古龍神還要古老。 據南宋赤陽縣寨刻書《山海經十八卷》記載,有神樹4處,其中扶桑、若木為三足黑居。 也是君神的兒子,羲和女神為它開車,六條金龍為它拉車。 它可以熠熠生輝,控制萬物的生長,影響人類的生活。 雖然這些說法不能用來驗證三星堆文物,但在古代,除了祭祀天地神外,太陽神之後,燭龍的出現甚至更晚。 因此,太陽神鳥是最古老的傳說。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分為兩層,內層以十二條旋轉齒紋等遠分布;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鳥組成。 兩層聯結,賦予了古人類“金烏鴉負日”的神話傳說到物理上表達,其意義超乎很多人的想象:四隻神鳥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反覆、反覆、無休止,體現出古人類對太陽和鳥類的強烈崇拜;圖案平衡對稱,寓意著對四方宇宙的認知和天道的左旋十二縷光芒和四鳥,寓意十二月、黃道十二宮、四季、四方等,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對自然規律的認知。 其簡潔精緻的造型,體現了追求光明、團結進取、和諧包容的精神內涵。
工藝精湛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外徑為125 厘公尺,內徑 529 厘公尺,厚度為 002厘公尺,重約20克,含金量942%,說明古代蜀人非常擅長冶煉和加工。 其他金器有“金面具”、“金冠腰帶”、“青蛙形金箔”、“金色權杖”、“黃金人臉”、“金箔虎形飾品、魚形飾品”、“金喇叭形飾品”、“鳥頭魚紋金腰帶”等30餘件,其加工工藝也具有較高的水準。
如“金冠帶”,外徑為204厘公尺,但厚度只有003 厘公尺。 它的表面還刻有四組相同的圖案,基本構圖是一根羽毛、乙隻魚蟲、一條魚和乙個類似人臉的圓形飾品,寓意著人們在釣魚,而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金竿上的圖案幾乎一模一樣,即, 一根釣魚竿,**標識了釣魚裝置和過程,是人們真實生活的寫照。然而,這張釣魚竿和釣魚圖片表達了乙個釣魚王朝的存在。 而黃金的裝飾,在王朝元首手中,有權杖的意思。
人類發現和使用**的歷史早於銅和鐵等金屬。 據資料顯示,2024年,在保加利亞瓦爾納一處有2024年歷史的墓地中發現了一批黃金文物,據考古學家初步鑑定,這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產品。 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元前2024年至西元前2024年間埋葬的埃及墓葬中發現了金柄石刀和金項鍊。 人類最早發現的主要是天然黃金和江湖砂金,它們的發現是偶然的。 西元前2024年,在古埃及雕塑中發現了**的象形文字,反映了古代洗金粉的操作形象。
蜀自古以來就被生產**。 《華陽國志》記載,涪陵(今四川綿陽)和金壽縣(今廣元市)均出產黃金,其人民“年年洗”。 岷江、沱江、福江、大渡、金沙江、亞礱江流域也蘊藏著豐富的砂金。 在三星堆坑中,共出土了數十件金棒、金面具、金章、金虎、金箔魚、金箔飾品等器皿,出土了金塊,表明蜀人對延展性好、耐久性好、耐腐蝕等物理效能有了充分的認識和把握, 除鎚擊外,還運用模壓、雕刻、鏤空等加工工藝和工藝,這是古代加工技術高度發達的實物證據。
在商代,除了蜀帝,沒有其他地方見過如此精湛的製作技術和工藝。 如金權杖,是王權、神權、財寶壟斷權合一的最高象徵,而古代中原王朝從未將權杖作為權力的象徵,而是將九鼎作為權力的象徵。 世界上最早的權杖,約西元前2024年,西亞的尤貝德文化,埃及考古也發現了大量形狀各異的金棒,以及青銅製品;純金面具在埃及和西亞考古中都有發現,但在商代中國,除蜀國外,在其他地區均未發現,說明三星堆文化與西亞文化在這方面有其趨同之處。
古代蜀金器的風格和型別與中原完全不同,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這些金器大多不能單獨作為一件神器使用,金器的形狀和圖案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歷史資料,反映了古代蜀國的燦爛文明。
金色面具中的智慧
金沙遺址“大金面具”出土於2024年,整個面具長達20年5 厘公尺,寬 104 厘公尺,厚度為 008厘公尺是金沙王國大型活動中使用的重要祭祀器皿,與三星堆遺址面具有很強的相似性。
古代蜀人認為面具是與神靈交流的媒介。 在人類早期的活動中,面具被薩滿用來與神靈交流,具有祈福、驅邪、載歌載舞等功能。 四川茂縣鷹盤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頭表明,西元前2024年至西元前2024年,古蜀人有使用面具與神靈交流的習。 同時,在中國的阿拉伯、古埃及、伊拉克、印度、尼泊爾、越南、吉爾吉斯斯坦、古希臘、菲律賓、哥倫比亞、秘魯、內蒙古等地出土了面具遺物,表明這種文化具有廣泛的特色。
在中國古代,面具被稱為“魌頭”,可以儲存死者的靈魂,闢鬼滅災。 通過戴上面具,您可以與上帝、鬼魂和死者的靈魂交流,並與他們祈禱或交談。 三星堆出土的麵條有人類面具和動物面具兩種。 獸面具額頭寬闊,嘴巴寬而深邃,獸耳眉毛,眼睛突出,是人與動物融為一體的神像。 人體面具與青銅頭相同,都以強烈的線條描繪了面部表情。 這種相似的形狀是一組青銅面具,象徵著神靈、神靈,甚至遙遠的祖先和國王,被放置在寺廟中供奉。
據史料記載,早在西元前14世紀,古埃及第18王朝國王圖坦卡蒙墓的面像,以及西元前15世紀古希臘邁錫尼墓用金箔製成的金面具,就讓許多考古學家認為面具是西亞文明的產物, 而金沙遺址的土壤面具,則打破了考古界的這種觀點。金沙遺址出土的大型金面具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金面具,2024年前的古蜀人相信可以通過它到達天堂,與神靈交流。
蜀國與西亞在2024年前就有文化交流,從當時的交通條件來看是可能的。 據《四川通史》介紹:蜀有河流通向巴、楚,並到達吳、越。 閩江流域和銅川的西北高原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闢。 蜀北航道主要有寶坡路和老路,由棧道和水路相連,統稱為蜀路。
蜀南有幾條路,分別進入南中和夜郎。 從蜀到南中,可以去緬甸。 從蜀國到中南半島,有西路、中路、東路三條國際交通線,西路出緬甸到東印度阿薩姆邦地區中路從順南到西昌沿犛牛路到雲南的櫟社河和元河,利用紅河航行到越南東路蜀至昆明、公尺明,過南盤江,**山入越南至河內。 雲南經緬甸、印巴三國到達中亞,古稱滇緬公路,是古代亞洲的主要交通要道,先秦時期開通。 在陰的盡頭,杜鈺通過這條路向北去了蜀國。 蜀國和雲南走出南亞、中亞、西亞的通道,早在商代就已經開通,這是最早的南方絲綢之路。
道路通行,可以進行物質和文化交流。 黃金或金飾品是貴重物品,其實物和製作技藝相互傳承,這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體現。
由此看來,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等金屬製品,不僅體現了古蜀人“天人相通”的哲學觀念,體現了神鳥推動日東昇西落的宇宙觀,以及以祭祀神靈為基礎的世界觀, 同時也體現了當時精湛的金屬製作工藝和統一和諧的生活態度。
金沙人走了,但金沙人的智慧卻一直與我們同在!
成都,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