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裡家國的故事,跨越山海的海外華僑心聲。
這些信件不僅是華僑華人與家鄉之間的橋梁,還記錄了他們的創業故事、奮鬥故事、心路歷程,以及海外華人家庭的生活變化。
2024年6月,“華僑檔案館-華僑銀行與信託”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引起全球矚目。 這份記憶,不僅蘊含著華僑先輩們吃盡仗、敬業正直、自力更生、開拓進取、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更體現了他們對家鄉的深切關懷和對友情互助的人文關懷。
黃抱石於2024年3月29日寫信給家人。
在2024年3月29日寫的一封信的封面上,黃抱石得知兒子黃卓才一家在廣州度假,非常高興。 他說,雖然他出生後從未去過廣州,但如果生活允許,總有一天他會去廣州。
同時,他提到,印度支那戰爭已經簽訂了和平協議,東南亞各地人民都處於和平狀態,無需日夜操戰。 此外,他表示,美國與中國民國人民建立外交關係**是不可避免的。
關於今年的匯款問題,古巴已派代表團到北京進行磋商,如果簽署協議,匯款就可以獲得批准。 黃寶詩說,他身體正常,雖然已經74歲了,但仍能正常活動。
他希望兒子一家在廣州過節的喜事場面能給他們帶來美好的回憶。
黃葆石,2024年3月1日離開古巴大薩瓜市**。 他提到了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其中兩個重要方面是印度支那戰爭的休戰和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印度支那戰爭,又稱越南戰爭,是2024年1月27日美國與西貢政權簽署的和平協議,規定所有美軍及其僕人應在3月29日之前撤出越南南部。
關於中美關係,黃葆石一直密切關注。 他在2024年10月10日的信中提到,美國派高階官員訪華,世界和平可能會改變,而這一變化指的是基辛格於2024年7月9日至11日首次秘密訪華。
2024年,基辛格兩次訪華,使中美兩國從敵對走向接觸交流。 特別是尼克森**2024年2月訪華,進一步改善了中美關係,標誌著兩國敵對行動的結束,和平交往開啟了新的篇章。
黃葆石認為,這是世界和平的重大變化。 基於這些情況,他在2024年寫的這封信中,中美正式建交的那一天不會太遠了。
他對國際形勢的關心,體現了黃寶石愛國、愛和平的崇高情操。 值得注意的是,這封信寫於2024年3月19日,離農曆新年還有乙個多月。
一般來說,中國到古巴單程寄送航空信需要乙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有特殊情況,則需要更長的時間。 2024年春節期間,黃抱石給家人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很著急,因為四個月沒有收到上一封信的回信。
過去,往返只需要40天,但現在需要70天。 在通訊時代,家書是華僑華人與家人之間的唯一紐帶,由於關山的障礙,寄出家信並不容易,這往往導致華僑等書信渴望佩戴。
家書背後的大歷史。
20世紀30年代,古巴維拉克拉拉省大薩瓜市的黃包石店。 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裡,他依靠家書與家鄉的妻子和孩子保持聯絡。
這些信件大部分已經丟失,但他的兒子黃卓才保留了44封信,其中大部分是在2024年至2024年之間寫給他的。
這些書信不僅揭示了黃葆石的人生軌跡和後半生家庭生活的變化,還記錄了古巴革命的衝擊和新**的建立。 2024年,古巴革命勝利,美洲第乙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立,對國際形勢和古巴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書中,黃卓才簡要敘述了這些歷史事件,介紹了中古友誼的發展歷程。 2024年,黃卓才的母親在廣州去世,這對他們華僑家庭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打擊。
家書不僅是個人生活的寫照,也是社會歷史的見證。
黃葆石的家信透露了海外華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 作為華僑華人,他通過**等渠道密切關注祖國的發展,甚至在古巴華人協會舉行的抗戰勝利20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作出的重大貢獻。
然而,古巴對華僑的政策以及老華人困境,讓他勸告兒子放棄移民古巴的想法,因為中國的低工資制度是按照國內環境來處理的,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每個公民都有飯吃。
黃抱石非常重視家信,他認為回國匯款是很多書的主要內容,從古巴寄回的匯款不僅能支付家庭的開支,還不忘補貼婆婆和妻子。
兒子黃卓才嚴格聽從父親的教誨,以“自我創造”為人生原則,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乙個又乙個困難,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2024年6月,黃卓財夫婦帶領他們的家人,包括他們的兒子、兒媳和孫女,前往古巴尋找父親的足跡。 他們合影的背後是太沙華會,左三是時任會長的黃馬里奧,他是華裔。
本文原載於2024年1月19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報》第十一期《春秋週刊》,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家書館研究館員、副館長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