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沐陽湖社群,彷彿走在詩意的丹青畫軸之間。 走過文化長廊,看到牆上畫著山水畫、花鳥畫,畫的旁邊是一首讚美西塞山的古詩,長廊裡凝聚著千年的歷史文化。 冬日暖陽傾瀉而下,居民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走廊裡,聊著家常事,做著手工,曬著太陽,過著愜意的生活。
近年來,牧羊人湖社群已經轉變為乙個社群。
以經營管理、環境維護為抓手,以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為抓手,不斷譜寫詩意牧羊湖治理新篇章。
因地制宜,打造詩意共同體
沐陽湖社群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現有建築19棟,常住居民1047人。 2024年,沐陽湖小區按甲級標準改造,進行道路黑化、景觀綠化、建築立面修復、走廊整治。 因地制宜的轉變,內外兼修,讓老髒舊社群見綠,走出去看風景。
現在的牧羊人湖社群充滿了“詩意”。 小區後街小巷兩旁有100公尺長的圍牆,高高錯落,黃牆綠瓦的灰色邊框勾勒出文化畫卷。 獨特的灌木、木樁形桌椅、印有花草的白色石頭點綴在建築前的微觀景觀中。 這座靜謐典雅的建築被命名為友誼樓、孝道樓、園藝樓和睦鄰樓。
13號樓位於沐陽湖社群入口處,樓下曾經臭氣熏天的垃圾桶區,被改造成乙個“休憩角”,種滿了紫羅蘭、綠蘿、蜘蛛等綠色植物,成為社群的一道風景線。 小廣場鋪有五顏六色的瓷磚、健身器材和石傘形涼亭,長者一大早就聚集在這裡鍛鍊身體。 休腳、和慶閣、兒童遊樂場、羽毛球場成為居民休閒娛樂、運動健身、下棋交友的好去處。
居民的自主權應該是乙個很好的“幸福管家”。
沐陽湖小區聘請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代為管理,但收效甚微。 物業公司退出後,沐陽湖社群黨委號召社群黨員群眾於今年6月成立幸福管家團,並充分動員居民組成走廊管家、鄰里工匠、熟練手工編織等8個自治組織團隊,搭建住戶與黨組織溝通的橋梁。
幸福管家集團積極開展環衛整治、文明勸說、文明創造等志願服務活動。 “有了快樂管家集團,社群的環境衛生、停車管理、衝突調解、公共設施維護等事項都能一站式解決,居民幸福感不斷提公升。 沐陽湖社群黨委書記張靜說。
許振傑作為幸福管家集團的掌門人,是家喻戶曉的“胡同總理”。 今年3月,他帶領黨支部成員成立領心志願服務隊,定期走訪社群65歲以上老人70餘人。 家政組成員黃春雄帶領熟練的針織隊成員為社群特殊群體編織羊毛帽、圍巾、手套。 陳祖文是一名退休會計師,負責沐陽湖社群財務收支的登記和公示工作,每月定期取款和核對現金日記賬,並做好賬目檔案。 戴國祥,家政組成員,負責小區路燈的維護、管道疏通、線路維護等工作。
來自快樂管家集團的70餘人代表物業提供“五有”管理服務,制定社群停車管理制度、自治委員會財務制度、公共區域管理制度和社群公約,視社群為己事,用自己的技能服務其他居民,共同打造環境優美的和諧幸福社群, 良好的秩序和良好的管理。
維護管理區域的良好環境
在快樂管家集團的帶動下,如今,參與社群治理、維護人居環境已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 居民主動打理走廊清潔、花壇維護、就地照明等事項,在社群治理中由“局外人”角色向“主人”轉變。
在沐陽湖小區的花壇、廣場上,隨處可見管理標識,有序劃分住戶的“責任地”,住戶不時檢查管理區域的衛生設施。 “社群是我的家,文明取決於每個人。 現在我們都自覺地約束自己,監督別人。 居民易友安說。
李慶華是老黨員。 “現在社群變得如此美麗,我也想用花草來改善和美化這個角落。 李慶華在花園樓一角的一棵樹下架起了乙個框架,等木板就位後,他可以安裝木椅供居民休息。 他還在牆腳下種上了菊花、山茶花等綠色植物,在牆上突出的鐵柱上掛著蜘蛛,綠葉與牆上粉紅色的桃花壁畫形成鮮明對比。 居民王殿之還精心搭建了小花園,為美麗的小區增添了色彩。
記者在沐陽湖小區看到,每棟樓的一樓都張貼著值班牌。 張靜介紹,除特殊群體外,每個居民每天輪流打掃公共區域,收集居民意見並舉報,協助調解鄰里矛盾,做好日常安全檢查工作。 “我們每兩周招募20名居民,對小區外部環境進行集約化改造,做到內外兼修。 張靜說。
*來自:黃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