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l
標題圖片:《刀尖》劇照。
《刀尖》的結尾部分是作家麥嘉在父親的殯儀館寫的。 在一次脫口秀節目中,麥嘉分享了這段經歷。 在手稿即將交付時,父親突然去世,文學期刊即將出版,於是麥家不得不一邊守夜,一邊完成最後3000字。
故事中的金慎水和林盈盈各有各的結局。 但對於作者來說,這是一段相當痛苦的回憶。 寫完草稿後,麥家痛哭流涕,他深深意識到文學給了他某種嘲弄和傷害。 走出報靈堂,他發了一條微博,表示以後不再寫所謂的諜戰文學了。 直到今天,他仍然遵循這一原則。
2024年11月底,電影《刀尖》歷經五年籌備,終於要上映。 在與主創人員一起參加路演時,麻家人似乎比之前松了一口氣。 在北大的放映會上,他開玩笑說自己是“腦子長”,他設計了這些獨自在刀尖上徘徊的角色。 作為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最多的創作者,麥嘉也試圖從更多元化的角度看待影視與文學之間的文字差異。
在亂世中“活著”
在北大映後分享會上,《刀尖》導演高群書談到了這部作品的由來。 他與原著《刀尖》的邂逅是在機場。 當時,他正在出差,為了打發時間,他去書店散步。 櫃檯上這本書的作者在封面上寫著“麥家”的字樣。 高群書對老友的新作滿懷期待,果斷買下了《刀鋒》,帶上了飛機。
麥佳作品《刀尖》。
2024年,高群書的旅程也帶著麥書中的敘述回到了南京。 **金慎水一直在日軍部隊、王傀儡**和軍將之間斡旋。 在執行任務期間,他遇到了林瑩瑩。 金慎水發現,林盈盈和自己一樣,心裡藏著民族仇恨和家仇,但在她身後,似乎有乙個更大更強大的組織在支援她,讓她在處理危機時更加自如。 兩人並肩作戰,一次次撕裂那段歷史之下的公開和秘密的戰鬥。 與此同時,金慎水也在不斷更新自我意識,自己的人生軌跡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在書中,麥家從雙重視角講述了這個故事,前半部分是“陽面”,後半部分是“陰面”,男女主的敘述讓高群書非常著迷。 下飛機後,他給了麻家人乙個**,沒有過多的問候,直接表達了自己想拍《刀鋒》的想法。 麻衣家族爽快地答應了。 就這樣,《刀尖》中的人物跳出了書本,變成了銀幕上那些生動的形象。 無論是在書中還是在電影中,所涉及的細節都令人印象深刻。 與以往**塑造不同,《刀尖》中的地下工作者往往沒有那麼多豐富的傳說,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的黑暗浪潮中與敵人對弈。
(圖片:視覺中國)。
謊言與真相,死亡與生存,在亂世中不分青紅皂白地混雜在一起。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命運。 麥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刀尖》的主人公金慎水和林盈盈就是這樣的人,每一天,每一天晚上,他們只與死亡相隔一分......不合時宜的噴嚏可能會撞到你的頭。 在影片的映後分享會上,高群書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在他看來,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如何生活”,這群人無論站在哪一邊,不管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想過自己的生活。 這是我們一些祖先的目標,同時也是對特定歷史的真實寫照。 它寫的是間諜戰,但並不侷限於間諜戰。
乍一看,粉絲或讀者會不自覺地將這部作品與《風》聯絡起來。 這對創作者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如何在已有的敘事框架中做出新的表達,如何讓故事擺脫對某一型別作品的刻板印象,這些都是他們面臨的問題。 對此,高群書的回答是“用一群人的命運來呈現一部史詩”。 影片中很多場景的設計都是這樣的,前一秒,乙個核心人物可能還很美,下一秒就成了敵人的獵殺物件。 這樣,乙個事實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在危機時刻,和平相處顯然是一種奢望,只有不斷做出對自己和組織都有利的選擇,才有可能。 在高群書眼中,諜戰和密室並不是影片的核心,其真正含義是“有利於隱瞞身份進行破壞”。
電影《刀尖》劇照。 該片改編自同名作家麥嘉**。
作為原著的作者,麻家心中也有一套答案。 人們通常稱麥家為“諜戰之父”,但他認為自己過去的作品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諜戰,這樣的名聲常常讓他感到茫然。 但這樣的感情不會被作者帶入作品中,所以在寫《刀鋒》的時候,還是包含了很多自己的表達。 首先,每個角色的個性都是飽滿而多面的。 就像林盈盈,她的丈夫高寬為了救她而被殺,但“愛情腦”從來都不屬於“諜戰女王”,即使面對生死,面對自己最愛的人,為了革命的最後勝利,理智和勇氣依然佔了上風。 至於金慎水,在書中,他要面對老人對黨內同志的殘忍,林瑩瑩的一再勸說,以及......劉曉英和秦懷和雙雙遇害多層因素的疊加,讓金沉水的心經受了無數次的折磨和震動。 最終,點燃金慎水怒火的“皖南事變”,讓他“狠狠撕報紙,我很清楚,我撕毀的,是自己的過去”。 “從這一刻起,我決定做林瑩瑩的戰友。 最後,金慎水打破了舊信仰,樹立了新的信仰——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乙個作者通過對人物行為的深度刻畫來探索人性時,他實際上是在觸及文學的真實質感。
《刀尖》劇照)。
此外,恢復歷史也是麥家一直堅持的事情。 作為乙個**家庭,小說是第一技能。 但這是基於消化大量真實歷史。 麥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能在**上加入一些哲理,那麼會更高階;如果沒有,那就加上家庭和鄉村的感覺來表現歷史的淒涼——這也是另一種選擇。 《刀尖》屬於後一類。 麻衣一家曾講述過祖母被日軍毒氣彈炸傷小腿的經歷——那是戰爭給老百姓留下的傷害。 對於乙個民族來說,在那段歷史中,有無數人忍受過痛苦和苦難。 作為乙個作家,把這段歷史放進**裡,自然是讓人記住的一種方式。 正如北大評審會場懸掛的橫幅上寫著:“我們的祖先走在刀尖上,我們這一代人銘記在心。 “當你脫下諜戰的標籤,打破這個濾鏡,人們會發現,《刀尖》的內容遠比表面上看起來的要多。 在北京大學映後分享會的最後,高群書表示,他想向北京大學圖書館捐贈數百本《刀尖》。 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無論是通過電影還是書籍,都會通過《刀尖》體驗到人們內心的複雜性,同時,也會深入歷史,回顧那一代人的風風雨雨。 原標題:電影《刀尖》五年磨刀霍霍:諜戰之外,深入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