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主動撤出延安後,胡宗南發動宣傳機器,吹噓自己的功績,一時間彷彿成了明星般的人物。
然而,不到半個月,胡宗南的31旅在清華頭被我軍吃掉,近3000人被我軍殲滅,旅長也被俘虜,這讓胡宗南蒙受了很大的羞辱。
**對這一仗也十分滿意,為了便於復戰,要求***認真總結經驗,並強調在延安地區的戰場上,總的方針是拖拽敵人,伺機殲滅敵人。
對於這次偉大的勝利,**在給***的一封信中說:“這應該是一種三方伏擊戰術,應該總結並應用於未來的行動中。 ”
那麼,這次吃胡宗南的31旅,為什麼會總結為“三面埋伏戰略”呢?
原來,彭先生在青花頭的盤龍江上設下了埋伏,兩邊高地,中間有峽谷,為了阻擋敵人,彭先生在前線部署了乙個團的部隊,戰鬥打響後,先打敵人的尾巴,讓敵人的輜重擋住退路, 然後向峽谷兩側和前線發起攻擊,這就是“三面埋伏戰術”。
這一仙讓胡宗南很不露面,於是他調集了11個旅,準備在瓦窯堡與西北野戰軍主力決戰。
這一次,胡宗南吸取了31旅被吃掉的教訓,不再敢孤軍奮戰,而是採取了新的戰術:11個旅以方陣前進,每個部隊始終保持乙個整體,哪一部分有情況,能迅速反應。
說白了,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整體動作!
胡宗南的戰術確實很棘手,給我軍分敵殲敵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這時,**給彭先生發了一封電報,告訴他要對付陝北的敵人,或者採取“三面埋伏法”,希望***可以大膽運用。
然而,彭先生看完電報後,陷入了沉思。
在胡宗南的作戰中,沒有乙個突出的單位,也沒有乙個分散的單位出來,所以再採取“三面埋伏法”可能就不那麼容易了。 於是,彭先生把***叫了回來,認為這一次情況已經完全變了,不宜用之前的戰術。
彭先生在電報中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胡宗南的11個旅都是從遠處相互呼應,結合得非常緊密,也就是說,他們始終是乙個整體,基本上沒有空隙可以插入,而且在作戰過程中,他們特別注意行軍距離,他們都以鼓式前進,這支部隊向前走, 而那個單位掩護和防禦,可以說是漏水。
其次,在敵人的行軍路線上,我軍已經派出了幾次偵察,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埋伏地點,如果敢攻擊,規模會很大。
最後,彭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不斷派出小部隊向四面八方機動進攻,一槍換位,從而製造出我們主力一會兒到此為一時的錯覺。 這樣一來,敵人就會被我軍牽制住,筋疲力盡,時間長了,難免會出現漏洞,到時候,我軍又會再給一次致命的打擊。
**彭老師看完分析資訊後,也非常贊同,並鼓勵他按照這個原則去戰鬥,盯敵,像小毛驢一樣把敵人拖走,等著他們犯錯。
再說了,胡宗南這邊被我軍帶了好幾天,部隊已經非常疲憊,但還是找不到我軍主力,怨恨達到了頂峰,有的部隊甚至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維持胡宗南設計的方隊。 在這種情況下,胡宗南決定將部分部隊撤回南方,其餘部隊暫時穩定下來。
此時機會來了,焦急的135旅接到胡宗南下撤退的命令後非常興奮,終於可以離開這裡,不再和我軍兜圈子,於是第135旅立即開啟,成為主幹道上的孤軍。
彭先生等了這一刻,立即開始調兵,集中一縱隊兩旅,在盤龍西北的牡丹川和雲山寺一帶設伏,其他部隊準備派出援軍,以防胡宗南派其他部隊增援。
就這樣,短短一天時間,我軍就全殲敵135旅近5000人,旅長也被俘虜,氣得胡宗南罵135旅長無能。
這一戰充分體現了彭總靈活多變的戰智,也體現了從優中擇優的領導風格,難怪胡宗南不是對手!
(參考:“*傳記”和“第一野戰軍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