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又稱“古色”、“硬色”,是明初景德鎮的低溫釉色。 景德鎮窯五色瓷是從晉代紅綠瓷演變而來的,五色所用的顏料均為金屬著色劑,主要有紅、綠、黃、紫、藍、綠等五種色調,期間或與其他顏色顏料一起使用。 顏色中的“五”色是一般參考,二三色,七八色,可稱得上是五顏六色,顏色數量不限。 景德鎮最早的彩瓷出現在宣德時代,最有名的是**薩迦寺的五彩鴛鴦蓮池碗。
經過幾代的發展,五色瓷到嘉靖、萬曆已經相當成熟,色澤鮮豔、簡潔明快,質量和數量都相當可觀,開創了五色瓷生產的新局面,出現了五色瓷的第乙個高峰。
七彩瓷的發展在康熙時期又達到了乙個高峰。 這一時期,不僅有種類繁多的器皿,精美典雅的繪畫,而且在工藝上也有一些改進和提公升。
康熙五彩最大的突破是釉上藍的發明,在康熙初期之前,七彩瓷器中的藍色表現為釉下青花,釉上藍在康熙時期的出現,不僅藍色的強度比青花好, 而且製作工藝更簡單,上釉前無需上漆,上釉即可一次性完成上釉,畫面更加流暢協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
康熙朝以前,五彩調料是用膠水調料,入畫容易暈倒,畫得不細。 康熙朝改用乳香油調味料,比用膠水調味料作畫時更容易掌握,能把物體刻畫得細緻,所以康熙的多彩線條以美取勝。 由於粉彩的出現,康熙以後五色瓷的數量急劇減少,乾隆以後,五色瓷中混雜了大量的粉彩因素,不能稱為真正的五色瓷。
五顏六色與粉彩的區別,柔和瓷出現於康熙中後期,又稱“柔色”,在上色之前,先打上一層玻璃白,然後在上面染上色料,營造出輕盈的色調,效果優雅柔和,視覺上比五色更柔和。 粉彩在工藝上深受琺琅色的影響,用粉彩材料在燒焦的素胎上作畫,由第二人爐烘烤上色後上色。 由於色彩較厚,畫面呈凸起狀,具有立體效果;其次,它們的燒成溫度不同,五彩爐火的溫度在800以上,而粉彩一般在700以上,因為粉彩比多色的烘烤溫度低,瓷器燒製後,其顏色在手感上比多色的要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