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聖誕節,你有沒有準備好食物和節日用品與家人和朋友共度假期?
作為一年中的最後乙個節日,聖誕節似乎混合了對一年的總結和對新年的期待,聖誕蘋果,聖誕樹,聖誕歌曲。 充滿儀式感。 為什麼我們如此強調儀式?
儀式感是什麼?
《小王子》中有一段對話: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東西“,狐狸說“這是關於讓每一天都與眾不同,讓乙個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在心理學中,儀式被定義為一種或一系列規範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經濟、文化和人際交往。 而儀式的參與者,儀式的內在感受和情緒可以歸結為一般意義上的“儀式感”,即主體心理產生的符合儀式象徵意義的情感體驗。
一般來說,給予的意識越深,儀式在個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要體驗感受是指個體在參與儀式時所具有的特殊感受,這些感受甚至包含著價值觀的影響;另一方面,記憶重建是指在以後的記憶中可以清楚地記住儀式的場景。
儀式感並不侷限於重大節日或紀念日,平時我們為自己準備早餐或盛裝打扮,這是儀式感的體現。
儀式感背後的心理原因
1. 進化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儀式是在自然災害肆虐的遠古時期形成的,是乙個民族先民生存的信念和意志的體現,是人類與命運鬥爭的表現。
從長遠來看儀式啟用了個體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使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是一種神經遞質,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幸福,從而在個體中產生更多的幸福感。
2.認識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儀式並不直接影響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但它是執行的儀式過程可以促進個體的積極自我暗示,而積極的自我暗示更有利於人們獲得理想的結果。
就像很多人一樣,他們會在參加重要場合之前洗澡和換衣服。
3.情緒
從情緒的角度來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不難,但在面對大事件時,表達情緒往往不是那麼容易的。
範晉中居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范晉在得知中居之後,喜出望外,發瘋了,這說明表達極大的喜悅是那麼困難,更不用說表達其他不容易接受的情緒了。
人們有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隔離過分強烈的情緒,以免傷害個人。
借助儀式,人們可以在活動過程中使自己的情緒更加安全、充分地表達出來,減少被壓抑的情緒對晚年生活的影響。
為什麼我們需要一種儀式感?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經說過正常的身體和心靈需要一定的儀式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及一些研究,儀式感對個人有許多積極的影響:
1.減少孤獨感:
儀式增強了人們對生活的意義感,從而減少了孤獨感。 寂寞與感知到的生活缺乏意義密切相關,因此為生活增加意義的活動可以減少孤獨感,而儀式性的行為可以賦予生活意義,即使只是暫時的。
比如每週給自己買一束鮮花,或者每年生日那天拍一張合影,這些行為可以讓生活更有意義,從而大大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
2.提高心理效能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進行儀式的過程可以給個體帶來積極的心理線索,從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有利於獲得理想的結果。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項行為的主觀判斷,受情境條件的影響。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不同的環境為人們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資訊,有些情況比其他情況更容易適應和控制當乙個人通過特定行為進入他們熟悉的環境時,自我效能感水平會急劇提高。
比如,有些人喜歡在開始工作前儀式性地沖泡一杯咖啡,然後在咖啡的香氣中開始工作,這對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3.增強自尊和自信心
不同形式的儀式行為它會讓人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會讓他們更加自尊和自信。
當乙個家庭重視儀式時,這意味著慶祝每個人的生日或重大節日。 在這種特別溫暖的氛圍中,個人,尤其是孩子,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覺得自己很重要,被看見。
被看見、被關注、被愛,是乙個人最深的心理需求一旦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水平,更能適應社會,不會輕易被外界評價所左右。
4.提供完整的體驗
心理學上有乙個概念叫做:未完成事件。它指的是那些未完成或遺憾的事情,它們永遠不會消失,它們會留在人的潛意識中,成為乙個結,並長期影響個人的情緒和感受。
人性總是傾向於追求整體性因此,會用乙個特定的儀式來使乙個身份結束,這樣你才能真正告別過去,進入下乙個階段。 比如婚禮、畢業典禮等等,都是關於對誠信的追求,而這些儀式可以讓人更加安心,不留遺憾。
2023 後期衝刺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