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南省小國莊的一名調皮少年,到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再到致力於培養科技人才的教育家;從2024年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全職發展生命科學,到2024年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他全力以赴創辦......西湖大學
石一公的人生經歷一直備受大眾關注。
在中信出版集團、大象出版社出版的首部著作《自我突破:向理想邁進》中,施一公用50多篇文章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成長、學習、科研經歷,以及對教育、人才、科學體系的思考,鼓勵青年學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共同前行。
今天,我們分享其中一篇文章,“'起跑線'重要嗎?希望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究竟什麼是“起跑線”?
我既是老師又是家長。 在這兩個群體中,近年來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孩子不能在“起跑線上”輸。 這句話不僅用來指學生習和基礎教育,還用來形容成年人的掙扎,無論是找工作還是完成任務。
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乍一看是有道理的,所以被很多人視為指導方針。 想想看,不管是100公尺短跑還是42公里馬拉松,運動員難道不是很注重起跑嗎?於是,父母一再提前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時間,從懷孕和產前教育開始,經過小學的艱苦努力,初中的艱苦奮鬥,高中衝刺,終於考上了高考,父母歡欣鼓舞,鄰居們羨慕不已。
當然,如果孩子上了大學,然後習乙個現在公認的未來就業機會廣、薪水高、福利好的專業,父母會更滿意,他們的人生夢想也就差不多實現了。 對於父母來說,離圓滿只有一步之遙:找個好伴侶,早日生孩子。 這種公式化的完美生活,成為無數中國家庭的動力。
但讓我們退後一步想一想:在比賽中,起跑時刻很重要,但歸根結底,是你是否能先衝過終點線。 即使在 100 公尺比賽中,起跑領先的跑者也經常在中間和衝刺中被對手超越。 相對而言,中長距離比賽的起跑不太重要,跑者在比賽前半段超越領跑者的情況並不少見。 至於馬拉松,最難也是最果斷的,就是30公里體力達到極限後的策略和毅力。
馬拉松還是這樣,“起跑線”對充滿人生無限變數的“超長馬拉松”的影響,並不是決定性的。 或者,首先,我們應該考慮到底什麼是“起跑線”。
“起跑線”是指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的開始。 在大多數情況下,“起跑線”是指基礎教育的各個階段。 其實,只要在起跑階段和比賽前半段不落後太多,還是有機會追趕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初中甚至高中,只要成績不算太差,只要父母相信孩子的潛能,孩子就不會失去信心,將來就有可能創造奇蹟。
真正被拋在後面的孩子,是那些被父母和老師質疑的孩子,他們內心失去了自信,難以抓住機會。 因為後半段的旅程同樣重要,在沒有父母的鼓勵和監督下,乙個人的自信心和內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是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二年級,梅洛的成績一直很差,連老師都聽不懂講課。 當老師問問題時,他會舉手表現得像其他學生一樣,但當被問到時,他經常回答錯誤。 在此期間,梅洛特的父親發揮了關鍵作用。
父親雖然知道兒子在學習上有問題,但他堅信這是暫時的,只要孩子不放棄,以後就會有機會。 於是梅洛的父親鼓勵梅洛在吃飯時聊天多年,在吃晚飯的同時,他與孩子進行平等的對話,讓孩子在輕鬆的談話中保持心理平衡。 直到初三,梅洛的成績才逐漸提高,但她在高中時仍然沒有取得耀眼的成績。
即便如此,梅洛始終相信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對自然的濃厚興趣一直是他學習習的動力。 大學畢業後,他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經過8年的博士習和4年的博士後培養,終於在34歲時成為麻薩諸塞大學的助理教授,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生涯,並做出了獲得諾貝爾獎的重要發現。
迷失在起跑線上”。
如果說克雷格·梅洛的故事反映了父母鼓勵對起步落後的孩子未來發展的積極影響,那麼我實驗室的兩位博士後的故事則說明了他們自己堅持不懈的意義。
第一位博士後是柴繼傑,我在演講中經常提到他。 2024年,他在大連輕工業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造紙習,畢業後到東北一家造紙廠當技術員,在那裡工作了幾年。 然而,他拒絕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工廠裡打拼,考上了碩士研究生,後來又考上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現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課程,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 一步步往上爬。
2024年初,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創業實驗室招聘來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後時,柴繼傑的履歷在70多名申請者中排在後半部分,但我看重的是他從不平凡的奮鬥歷程,從造紙廠技術員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後。 在我看來,這樣乙個一開始就嚴重落後,在後面努力工作的人,很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於是,我忽略了他磕磕絆絆的英語、缺乏生物學知識、研究水平差的問題,堅定地錄用了他。
當他於2024年底加入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後時,他32歲半。 當時,在我實驗室的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後中,吉傑的基金會是最差的。 但最重要的是,他的毅力是最強的。
過去,在中國,吉傑對吸菸上癮,一天兩包煙。 到美國後,校園裡抽菸很不方便,進入我實驗室一周後,他說要戒菸,但我持懷疑態度。 我真的沒想到,從那以後的五年裡,他真的沒有抽過一根煙,我很佩服這種意志力。
與他決定戒菸一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不屈不撓的個性。 他覺得別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無非就是多下功夫。 果不其然,吉傑可以說是乙個標準的大器晚成者。 他並沒有因為功底差而感到自卑,而是非常認真地學習各種實驗技巧,無所事事的時候就讀習的各類經典英語課本。 經過5年的奮鬥,吉傑已成為我們實驗室最優秀的成員之一,在基礎研究前沿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4年,在獲得學士學位17年後,已經38歲的柴繼傑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生涯,成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最早的研究人員之一,領導了自己的獨立實驗室,後來成為清華大學的終身教授,2024年,他成為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德國洪堡講席教授。 他一直從事植物抗病分子機制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特別是近兩年來,出現了重大突破,令人嘆為觀止!
從今天的標準來看,柴繼傑屬於“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但他比許多“傲天之子”走得更穩、更遠,即使他已經過了半百年,在科學上還是有著無限的前途。 可以說,他的科研人生是對開局不重要的普遍現象的終極詮釋,後半部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倔強的人可以做到。
如果說吉傑受過完整的正規教育,那麼另一位博士後的故事就更加傳奇了。
他叫李平偉,比我大一歲,出生在陝西農村。 與絕大多數科學家不同,魏平沒有本科學位。 中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回中學任教,但他一路學習,考入北京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隨後完成博士習,並於2024年獲得博士學位。
2024年,當李平偉申請繼續在我的實驗室做博士後時,他已經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美國西雅圖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做了5年多的博士後
帶著疑問,我撥通了平偉的**,我問他:“你現在研究做得不錯,為什麼不找乙份正規的工作?他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我在找工作,已經得到了一家美國製藥公司提供的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職位,但我不想去,我想去你的實驗室做博士後。 我很困惑,問:“你為什麼想做博士後?他說:“我不怕你的笑話,我從小就有乙個夢想,將來要當外國人的老師(當時中國人常無惡意地稱呼外國人為'外國人'),現在我離這個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我想成為美國大學的教授,但我申請了幾所大學,都被拒絕了,所以我想在你們的實驗室再學習幾年。 “他對兒時夢想的堅持讓我非常感動,我欣然同意了他的申請。
想要在下半場超越,就要有一些優勢,每個人的特點都不一樣。 柴繼傑靠的是堅持和理解,而李平偉靠的是倔強。 他的倔強是堅持兒時的夢想,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性格固執和固執往往是乙個缺點,事實上,平偉在實驗方法上的固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他加入我實驗室後的第乙個課題是重組表達、純化和結晶蛋白質APAF-1,我多次告訴他,APAF-1等細胞內蛋白的純化必須在還原條件下進行,他同意了,但經過18個月的嘗試,他每次都無法純化APAF-1,我很困惑。
一天早上,萍偉興奮地來找我:“一公,你說得對,我今天純化了APAF-1,我用了還原條件,得到了蛋白質。 我鬱悶地問他:“那你這一年半用了什麼條件?他低下頭,嘟囔道:“是氧化,因為我以前在西雅圖做過,而且都成功了。 聽到這話,我生氣地脫口而出:“難以置信!你以前在西雅圖使用的蛋白質都是細胞外蛋白質,它們必須被氧化。 現在它是一種細胞內蛋白質,只能在還原條件下使用。 “這麼簡單的道理,這裡固執的平偉是不接受的,他白白浪費了一年半的時間!
李平偉的固執讓他在研究上付出了代價,但在更高層次的職業選擇中得到了回報。 他在我的實驗室呆了兩年,雖然他為其他主題做出了貢獻,但他沒有完成APAF-1專案。
2024年,我以為拖著家人,在專案上取得不利進展的李平偉會選擇在一家製藥公司工作,但沒想到,他聯絡了加州理工學院的Pamela Bjorkman教授進行第四輪博士後研究經過近10年的博士後培訓,他終於在2024年獲得了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的助理教授職位,並一路晉公升為終身正教授,實現了自己成為一名美國教師的執念。
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柴繼傑和李平偉雖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對自己所從事的科學研究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執著,二是他們都有不被社會脅迫的底氣和毅力。在這兩點中,也許第一點是最有價值的。 正是因為他們對事業的執著,才能夠在一開始就落後的情況下堅持下去,未來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
你可能會說:當時的競爭並不像今天這樣激烈。 比如李平偉沒有上過大學,落後於當今絕大多數年輕人,當時自學難度遠高於今天的網課和補課習。
上面所說的“起跑線”是指教育背景和科研的起點,當然,“起跑線”也可以指離開學校環境後成人創業的起步階段。 第乙份工作、第乙份任務、第一年的業績,甚至創業前幾年的成績,都算是“起跑線”。
當同質化嚴重,千軍萬軍爭奪同一座橋梁時,“起跑線”真的很重要。 誰先過橋,誰可能就有很大的先發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不太可能讓過橋者真正脫穎而出,因為他只是眾多遵循套路的人之一。
無論是在技術領域,還是在商業世界,真正的領導者,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往往都是那些與眾不同、獨一無二的人,他們憑藉“源頭創新”而獨樹一幟。 要想創新,就要敢於放棄自己的舒適區,不懼挑戰,大膽嘗試新的方向,在走過那個擁擠的起步階段後繼續努力。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野心勃勃、大片的幸運兒,也有積攢巨資、大器晚成的幸運兒。 人生的成功有一些社會公認的標準,也應該有自己的定義。
其實,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因為它不是賽跑,而是一種時時刻刻的體驗。 沿途的風景因人而異,目的地也不同。 所以,與其說“不要在起跑線上輸”,不如想想你想在哪裡結束,你想走哪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