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的火車在黃谷屯站附近遭到日軍關東軍的襲擊。 張作霖在**中身受重傷,返回瀋陽後同日死亡。
這個訊息傳出後,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上淚流滿面,驚呼道:“一切都結束了。 ”
日本人為什麼要攻擊與他們關係密切的張作霖? 張作霖為什麼歷經千辛萬苦才選擇回到東北進入北平? 在這一切的背後,田中義一說了什麼?
1928年6月4日清晨,張作霖懷著對東北的殷切期盼,乘坐慈禧太后乘坐的專列離開北平。 原本以為會有些波折,但整個行程卻出奇的順利,這讓張作霖等人放心了。
然而,就在火車即將進入奉天,經過黃谷屯火車站附近時,突然遭遇了一陣猛烈的**。
一聲巨大的**聲響起,濃煙和火光照亮了夜色,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火藥味。 在破碎的鐵軌和翻倒的火車殘骸之間,人們尖叫著尋求幫助。
據報道,在這次**事故中,有70多人死傷,其中包括東北之王張作霖。 **從車頭看,第9輛第12輛車受損最嚴重。
張作霖的同車吳俊生被炸得血肉模糊,腦袋被大鐵釘刺穿,當場死亡。 雖然張作霖脖子上有乙個洞,血流不停,陷入昏迷,但被發現時他還在呼吸。
他的副官和手下立即止血,把他扶上車,送到大元帥府。 然而,由於路途遙遠,傷勢嚴重,張作霖最終未能在瀋陽的“大水府”恢復健康,不幸於1928年6月4日上午9時30分左右去世,享年54歲。
《時事新聞》刊登了這起**案的新聞,聲稱張作霖已經去世,引起了廣泛關注。 大家都知道,張作霖是東北之王,與日本人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不過,根據現場情況,日軍為了擊斃張作霖,在鐵軌下放置了至少數百袋炸藥,炸藥的位置非常精確,是京奉鐵路和南滿鐵路的交匯處,也是火車返回奉天-三東大橋的唯一途徑。
這種做法似乎表明日本人有殺死張作霖的決心。 但是,這又令人困惑。 張作霖是日本在東北支援的“代言人”,雙方合作密切,個人關係非常好。
日本人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殺死張作霖?
甲午戰爭後,日本憑藉清朝的軟弱無能,崛起為世界強國之一。 從那時起,日本就對中國懷有貪婪的狼野心。
這也導致了在軍閥混戰中,日本暗中挑起內訌,逐漸培養了自己的幾個代言人。 其中,第一位得到日本支援的發言人是段祺瑞。
段啟瑞看穿了日本的野心,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向他們借了上億元,從而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段繼瑞的堅決態度讓日本人大發雷霆,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想利用軍閥牟利,於是把目光轉向了從馬匪起家的張作霖,希望他能成為日本在華的第二代言人。
他被日本人任命為東北地區負責人,日本甚至借給他數億日元,以促進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影響力。 然而,當還款期限臨近,日本人向張作霖借錢時,卻發現他是乙個“無賴”。
張作霖堅決表示,他沒有簽署貸款協議,這筆錢是日本人給他的。 如果要找回,那就去北洋**,他和這件事情沒有關係。
北洋**自然捨不得擦屁股,把問題推給了張作霖。 就這樣拖著,錢最終沒了,讓日本人很生氣。
儘管他很生氣,但日本仍然無法停止支援張作霖,因為他當時已經在東北建立了強大的存在。
張作霖與日本達成協議,將東北的陸路和鐵路交給日本,以換取日本的支援。 然而,當協議執行時,張作霖悔改了,聲稱自己是文盲,不能簽字。
這讓日本人很生氣,他們認為張作霖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此外,張作霖在北伐戰爭中屢戰敗,也讓日本人懷疑他的能力,認為沒有必要再訓練他。
當張作霖拒絕日本的建議,選擇在關奈抵抗時,日本人對他更加失望,最終導致了黃谷屯**案。 雖然有人質疑張作霖是否預料到會被謀殺,但無論如何,他的行為使日本人對他失去了信任,導致了他的悲慘結局。
張作霖遇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對日本不夠警惕,因為過去打交道時,他總是佔便宜,從而看不起覬覦中國土地的日本人。
他甚至認為自己與日本有友好合作,所以他不相信日本會攻擊他。 其次,他對自己的旅行訊息保密,但由於叛徒的存在,他的秘密被洩露了。
為了防止在路上遭到襲擊,他對自己在專列上的哪節車廂嚴格保密。 然而,日本人能夠精確地轟炸他所在的隔間並找到他的位置。
這個叛徒是誰? 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是他的第六任妻子馬悅清,因為她與實施**案的川島芳子是好朋友,而川島芳子是日本著名的間諜。
有人說,叛徒可能是日本駐錦州領事或前總理金雲鵬。 兩人在**案發生前就找了提前落車的理由,前者在錦州落車,後者在天津落車,兩人都涉嫌洩密。
此外,張作霖的日本顧問町野在這次事件中的反應也值得一看。 在天津站落車前,他低聲對張作霖說:“大帥,你回奉天,最好選白天,不要在黑暗中去,白天很安全。 ”
張作霖當時並不在意這種普通的委託,但事後一看,卻很有針對性。 因為張作霖是夜殺了,如果他選擇在白天趕路,說不定真的會發現日軍的部署,逃走了。
要不是他從北平趕回東北,本來可以避免這場意外的。 那麼,張作霖為何要匆匆忙忙地回到東北的奉天呢?
被迫做出死亡的選擇。 雖然他終於到了北平,但他不願意離開。 然而,有三個人促使他去。 蔣介石就是其中之一。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發動了第二次北伐戰爭,旨在擴大自己的領土。 短短20天,國民黨軍隊就對濟南發動總攻,迫使張宗昌放棄駐軍,匆忙北逃。
到5月底,國民革命軍已經逼近京津地區,張作霖面臨被直接圍剿的危險。 與一頭霧水的張作霖不同,旁觀者張學良看得更清楚。
他意識到馮氏制度無法統一中國,堅持北平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張學良的建議讓張作霖逐漸冷靜下來,最終於6月2日宣布從北平撤軍,返回東北。
第三個人是日方代表方澤,他一直在向張作霖施加壓力,以防止戰爭蔓延到滿洲。 他一方面催促張作霖盡快返回東北,另一方面趁機向他勒索“滿蒙權利”。
1928年5月17日,為了迫使張作霖盡快返回東北,方澤深夜與他交談,明確表示如果張作霖不離開,等他戰敗逃回東北,日軍就“解除他的武裝”。
日本的干預使張作霖決定返回東北,繼續瓜分領土。 但張作霖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會把他推向死亡的深淵。 1928年6月4日凌晨五點半,一聲爆炸聲響起,一代東北王落下帷幕。
從這些情況來看,張作霖的死可以說是日本人策劃的,對日本也是有利的。 然而,事件發生後,日本首相田中佳一哭著感嘆“一切都結束了”。
田中義一的遺憾和張作霖的評論 田中義一之所以表示遺憾,是因為他對黃谷屯**案一無所知,甚至沒有事先做出任何安排。
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關東軍高層私下策劃的。 黃古屯事件的順利進行,刺激了日本關東軍的野心,也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蔓延。
這一事件為後來的“九·一八”事件埋下了伏筆,也掀起了侵華戰爭的波瀾。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兩國終於來到了即將碰撞的交界處。 然而,這場風暴不僅籠罩了中國和日本,而且最終影響了整個世界。
或許正是因為預見到了戰爭的到來和未來的不確定性,田中義一才含著眼淚嘆了口氣。 撇開田中義一的反應不談,我們來評價一下東北之王張作霖。
首先,張作霖在亂世中崛起,作為軍閥,他有三個汙點無法抹去:一是他鎮壓革命,**許多先進的革命者,李大釗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他為了自己的私慾,發動了兩次志豐戰爭,被稱為魯莽的軍事力量,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第三,他與日本人的關係很複雜,雖然他沒有把土地和鐵路交給日本,但他允許關東軍發展壯大。
其次,作為具有濃郁英雄色彩的“東北之王”,張作霖也有一些值得稱讚的地方。 在日俄都盯上中國東北的時候,張作霖能夠斡旋,確保東北的主權不被別國奪取,陸路和鐵路不被割讓,這是非常難得的。
他雖然有霸權野心,但也有底線,那就是堅決捍衛中國的領土完整。 他堅持在東北擁有一畝三點土地,拒絕成為日俄第一,甚至派兵到蒙古抵抗蘇俄支援的**勢力。
他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巨大努力。 同時,他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的發展,不僅將大批漢人遷往東北,防止日本人滲透東北,而且大力推進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教育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張作霖雖然行動和思想都充滿了舊時代的烙印,但能靈活運用新時代的工具,有骨氣和民族氣概,是亂世中的英雄。
總的來說,他的優點大於缺點,值得我們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