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 要做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工作,推動教育數位化,建設學習型社會和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國家。 開放式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推動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如何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終身教育,促進公共服務全生命週期高質量共享,助力建設學習型國家,是開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問題。
以人文價值觀為導向,釋放開放式學習新需求。
目前,我國的開放教育以學歷教育為主,在滿足學歷和技能提公升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低出生子下降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的雙重壓力,學歷教育市場需求的自然增長勢必會繼續下降,而非學歷教育需求的自然增長卻在增加。 未來,開放教育的需求側勢必會從過去的中青年學術教育轉向面向全年齡段人群的非學術教育。 與學歷教育不同,非學歷學習需求具有職業化、多元化、生活化、個性化的特點,既要滿足學習者的生存和職業晉公升的需要,又要注重學習者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開放”的核心是促進人類發展,面對學習者學習動機和需求的變化,有必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一是堅持“科技為本”的理念,賦能“教育價值”。 開放教育與資訊化相伴而生,是資訊科技推動教育改革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變革,我國的開放式教育形式也經歷了從小學到高階的多階段發展。 從早期的“廣播+教育”和“電視+教育”到現代的“網際網絡+教育”和“人工智慧+教育”。 這種轉變不僅是技術應用上的創新,也是教育觀念上的創新。 技術為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更加開放、個性化和可訪問。 但在幕後,它實際上是關於如何利用技術來服務於教育的價值。 “科技導向”並不意味著盲目追求科技或以科技為中心,而是要認清科技與教育的關係,堅定以“教育價值”為核心。 技術應成為促進教育公平、質量和創新的工具。 只有當技術真正服務於教育的核心價值時,開放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 為此,開放教育在應用新一代教育技術的同時,還應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等層面進行全方位、系統的改革。
二是打造乙個老少皆宜的開放式學習空間。 如今,開放式學習空間早已突破物理空間和社交空間的侷限,實現了網路化、平台化,讓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優質的教育資源。 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習者更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聯合國《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為所有人提供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機會”的發展目標,強調所有人都應擁有終身學習機會。 為此,在開放式學習空間的建設中,既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又要兼顧各個年齡段的學習者,才能真正做到各個年齡段的友好。 這意味著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都可以在這樣乙個開放的學習空間中找到自己的學習資源和方式。 長者友善的開放式學習空間需要在內容設計、技術應用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深度整合和創新。 長者友善的開放式學習空間在設計時應考慮到不同年齡組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內容應該是有趣和遊戲化的,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學習需要與職業發展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和工作中。
以數位化為引擎,推動開放式學習轉型。
數字革命的浪潮正在加速教育轉型,新的教育學習場景不斷湧現,為教育的系統性轉型帶來無限可能。 基於開放學習需求的市場變化,必然需要學習形式的改變。 傳統上,面對學術教育的開放式學習形式,在目標、形式、任務上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各個年齡段非學術學習的需求。 面對新需求的釋放、新空間的塑造、新業態的轉變,開放教育必須通過整體改革來促進人才培養。
一是構建更加高效、個性化的智慧型教學體系。 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定位要求新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 突破知識傳授的桎梏,教學的作用不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實踐和思考,成為真正的知識創造者和應用者。 在此過程中,人工智慧技術為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潛力。 數字技術已成為推動教育創新發展的關鍵,不僅改變了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為此,要以教育技術應用為抓手,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的新型教學體系,強化情境化自學機制,培養學生能力。 為此,開放共享學習資源建設應圍繞智慧型學習分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構建開放互聯的協同學習空間,重構以核素養提公升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形成自主學習型教學模式,構建智慧型學習場景, 以及實施個性化閉環學習評估。
二是構建基於演算法的個性化課程推薦體系。 開放式教育以線上學習為主,其本質是為學習者提供乙個大規模的開放式學習平台,為學習提供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選項。 因此,為學生提供更符合其學習需求的更加個性化的課程體系,是開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 為此,將利用5G和AIGC(AIGC)等下一代技術,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 系統分析學生的歷史學習資料、學習偏好、專業背景、長期和短期學習目標。 根據演算法,建議學生學習符合他們當前知識水平、興趣和目標的課程。 此外,演算法推薦系統還應具有社會功能,鼓勵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和學習經驗分享。 基於此,學習者不僅可以從推薦的課程中獲得知識,還可以從其他學習者那裡獲得靈感和支援。 然而,儘管演算法推薦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但它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風險,例如資料安全和私隱保護、演算法公平性和透明度等。 因此,必須在技術層面進行資料加密,以確保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和安全可靠的學習環境。
將開放式學習資源供應系統與整個知識範圍相結合。
實踐證明,僅靠學校教育體系已不足以滿足當代社會多樣化、個性化的開放式學習需求。 如今,隨著知識更新的加速和技能要求的日益細化,單一的教育模式很難適應人們多樣化的學習目標。 儘管開放大學在提供更靈活的學習時間、方法和環境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它仍然受到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和評估機制的限制。 開放式終身學習教育體系,要真正滿足“人人都能學”的需求,就必須整合全社會所蘊含的優質教育資源。
一是整合全譜系、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畫》提出,落實教育資源共享計畫,促進開放資源融合共享,打破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傳統壁壘,為各級學校和學習者提供海量、適宜的學習資源服務。 為此,要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徹底打破開放大學與傳統大學、職業教育、社群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之間的界限和壁壘,形成互聯互通、互補的大規模教育資源共享網路。 在政策層面,明確各種教育形式的定位和功能,建立公平競爭合作機制,鼓勵各類教育資源開放、共享、流動。 在管理層面,要建立一整套資源整合、配置、共享機制,確保各類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在技術層面,需要開發高效、穩定、安全的教育資源管理和互動體系,確保資源的快速、準確、安全的傳輸和應用。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全譜系、全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真正意義上為全體學習者提供開放、平等、高效的學習環境。
二是建立相應的數位化學習資源服務體系。 《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2035》提出,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以促進人類全面發展為起點和終點,依託先進的資訊科技和大資料分析方法,構建有效滿足學習者需求的數字資源服務體系。 該系統不侷限於傳統的課程和教學資源,還涵蓋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內容、實踐活動和互動交流等,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個性化和終身學習的需求。 在建立合適的數字資源服務體系時,關鍵是要以先進的大資料技術和學習分析工具為基礎,深入挖掘學習者的喜好、能力和學習軌跡,從而實時提供最合適的學習資源和建議。 此外,加強數字資源服務體系的開放性和互動性,鼓勵學習者參與資源的創造、評估和共享,共同促進知識的創新和應用也同樣重要。 總的來說,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結合資訊科技和大資料手段的開放、個性化、高效的學習環境,是推動教育資訊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
作者:浙江開放大學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方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