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力爭盡快實現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先行拓展,加強碳排放管理納入行業體系建設和資料管理。
在26日國家新聞辦公室召開的例行政策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制度創新。 全國碳市場在推動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和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錨定全社會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碳定價活動的標桿,推動低碳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月4日發布,將於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有助於積極穩健地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
據趙英敏介紹,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於2021年7月正式開通,並已順利完成兩個合規週期,第乙個是2019-2020年,第二個是2021年和2022年。 目前,已達到預期建設目標。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企業2257家,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碳市場。
2月26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敏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例行政策吹風會上介紹了這一情況。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交易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 與第乙個合規週期相比,第二個合規週期的銷量增長了 19%,營業額增長了 89%。 整體碳價呈現穩定趨勢。 從開工時的每噸48元,到每噸80元左右,約66%。 第二個合規週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公升,佔參與交易企業總數的82%,比第乙個合規週期高出近50%。
中國碳市場整體還是乙個新事物,全國碳市場於2021年7月上市交易,到現在還不到3年,在整個建設和運營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和創新。 在例行政策吹風會上,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長張耀波表示,《條例》制定時,重點是構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框架體系,為碳市場執行提供基本合規,確保其規範有序, 同時在相關系統的設計上保持必要的靈活性,為未來的探索和發展留出足夠的空間。
人們注意到,在實踐中,已經出現了排放資料偽造的問題,因此立法必須突出以問題為導向的方法,並及時作出有效反應。 張耀波表示,碳排放資料的真實性是碳市場政策功能能否發揮、市場能否健康執行的關鍵和前提,《條例》將有效防範和懲治碳排放資料造假作為重要內容,從強化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 加強對技術服務機構的監管,加強監督檢查,加大處罰力度四個方面,著力完善體制機制。
在回答記者關於下一步碳市場拓展的提問時,趙英民介紹,我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建材、有色金屬、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這八大行業約佔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高排放行業將盡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盡可能使全社會的減碳成本得到優化和最小化,從而有助於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
趙英敏透露,除電力行業外,其他7個行業雖然未納入配額控制,但其碳排放核算報告已經進行核查。 生態環境部正在積極推動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盡快拓展。
堅持成熟一納入的原則,充分借鑑和利用現有碳排放管理體系和經驗,加強納入行業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設和資料管理,使這些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在納入碳市場後能夠滿足碳市場的管理要求。 趙英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