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喜歡聽大人講故事,從古至今,天地的人物,離奇而平淡; 痛苦,幸福; 高貴的和卑微的; 可愛、可恨等等,有各種各樣的故事。 聽得最多的是鬼故事和狐狸童話故事。 在那個時候,每一次。
一、三、五追大片,我也喜歡去廣場聽人家“說話”(俗稱“唱鼓”),如《武頌打虎》《薛仁貴攻東》《隋唐情》等。 有些故事乍一看似乎被理解了,但他們沉迷於聽它們。 村民們說,這個孩子已經成了“故事的粉絲”。
後來長大了,上了學,學會了讀書讀書,我乙個人到處找書,還記得一些書名,《陽光燦爛的日子》《路氹大道》《歐陽海之歌》《海島女民兵》《紅岩》等等。 有時我去街邊攤上買書看(小人書,**一分錢兩本,現在看還,再借,有時花幾毛錢看一上午。 這些書畫中的故事既豐富多彩又生動,有各式各樣的戰鬥故事、反特殊故事、愛情故事、英雄故事,什麼都想看。 當時,學校經常組織“故事會”,特邀老革命老英雄給我們半大孩子講英勇抗敵的故事和光榮的傳統故事,讓我們成長的靈魂得到深刻的教育。
後來,高中畢業進入社會,加入工作後,突然想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故事”。 人生第一次參加“文學創作學習班”時,激動得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以為這個“作家夢”很快就要實現了,但其實,我並不知道天空有多高,地面有多厚,水有多深。 導師提醒,要想寫好“故事”,就要學會“編故事”。 當然,一定要合理,**生命高於生命。 一句話,醍醐被賦予了力量,嘴巴突然張開了。 好在我從小就聽過很多“故事”,對故事情節、人物描寫、敘事手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會展翅高飛,大膽“化妝”。 再加上老師對我的重視,我很快就寫了一篇自鳴得意的**故事,題目是《輔導員的問題》,後來被收錄在總部編印的叢書中。 從那以後,我嘗到了“編故事”的滋味,這給我帶來了很多樂趣。
我回想起,這幾十年雖然沒有走上“寫書、站著演講”的道路,但我沒有放下手中的筆,仍然每天處理各種書面材料,寫工作總結、會議簡報、典型經驗、調研報告、領導講話。 有人曾經說過,這項工作單調乏味,但我一直很喜歡。 我一直認為,“編故事”和“寫材料”不是一回事,但各有各的樂趣,各有各的位置。 做一句台詞就是愛上一句台詞,你不能把這座山看向那座山。 只有“老筆”堅持認為,雖然不同文體對編輯和寫作的要求不同,但兩者在文學和科學方面是一樣的,而且非常相似,是一回事。
直到10年前退休,我的“職業愛好”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離職後,我不再需要寫、寫、刮,從此將自己與“材料”隔離開來,既不寫作也不閱讀。 不過,每次朋友聚會,或者老同學見面,總會問我還寫什麼,寫什麼。 每當人們談論它時,我通常都在聽。 有時候我談某件事,會有人問你是不是又在“編故事”了? 這讓我很尷尬。 在那之後,每當朋友聚在一起,除了“天氣”和“身體”之外,我不想談論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