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兩次到達非洲,一次在朱巴河口(今索馬利亞),另一次在摩加迪沙,也許他去了更遠的肯亞馬林迪。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郭崇禮大使收到一位肯亞女孩的來信,信中說自己是幾百年前中國水手的後裔,希望得到大使的幫助。
大使在博物館專家的陪同下,親自前往女孩的家鄉。 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些傳說真實性的證據。 傳說說,幾百年前,一艘中國船在海上遭遇風暴,船沉沒,但二十多名水手倖存下來並爬上了島上。
他們被當地村民視為外星人,但最終他們通過殺死當地的蟒蛇贏得了村民的尊重和友誼。 女孩的祖先獨自生活在島上,他們給自己的村莊取名為“上家”,在當地語言中發音與“上海”完全相同。
在遙遠的過去,一群中國水手漂流到乙個陌生的地方。 他們中的一些人娶了當地的妻子並成倍增加。 為了延續正統的中國血統,他們同意他們的女兒必須嫁入乙個有兒子的中國水手家庭。
為了紀念他們,水手們在海邊建造了中國式的墳墓,裡面嵌著從海浬打撈上來的瓷器碎片。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居住地的水源乾涸,村民被迫搬遷。
他們是今天西遊村的居民,在他們的後代中,有乙個名叫謝里夫的小女孩,她的母親是中國水手的唯一後代。 為了證明這一點,謝里夫拿出乙個祖傳的青花大瓷碗,碗底上刻著幾個清晰的漢字:“大明玄德”。
謝里夫的母女倆長相與當地人不同,頭髮不捲曲,嘴唇不厚,顏色較淺,身體也不像當地人那樣厚大高大。 郭大使對此深感好奇,經過調查,發現鄭和第四次西航的起點是太倉等上海縣地,在上家村附近海域還發現了四艘明代沉船。
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種可能性:遭遇海難的中國水手想念自己的故鄉,所以他們給這個村子取名“上海”,這個村子的居民也叫“上家”。
從小聽著中國水手的故事長大的謝里夫,可能是他們的後代。
在肯亞的拉穆島上,有乙個名叫謝里夫的牧羊女孩,她堅信自己是鄭和水手的後裔,渴望訪問中國。
儘管謝里夫的家庭很貧困,但她並沒有放棄尋找學習中文的材料和機會。 在省城蒙巴薩,她找到了一位名叫趙漢清的中國商人,趙漢清被謝里夫的故事深深打動,不僅答應幫助謝里夫學習中文,還資助了她一筆錢。
謝里夫對此深表感激,更加堅定了自己是華裔的決心,期待著與在中國的親人團聚。 不久之後,乙個西方代表團來到了西遊村,謝里夫的機會也隨之而來。
在謝里夫前往沙友村的探險中,她遇到了一位面板黝黑、頭髮黝黑的隊員,她猜想他是中國人。 在謝里夫的邀請下,這個男人作為客人來到她家,拿出了乙個從家裡傳下來的大瓷碗。
然而,這個男人在看碗時不小心把它掰成了幾塊,謝里夫對此非常難過。 代表團離開後,謝里夫得知這名男子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
儘管如此,謝里夫還是得到了趙漢慶的幫助,並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 在當地,謝里夫的學識備受推崇,親戚和朋友都勸她早點結婚,但她堅持著去中國的夢想。
2005年6月12日,郭崇禮大使在謝里夫母女的陪同下,再次訪問了西友村,來到了荒蕪的上家村,那裡仍然儲存著幾座中國墓葬和瓷器碎片,儲存在海邊的山坡上。
郭大使向在墳墓前離家的水手們表示敬意,並向攝製組推薦了謝里夫的故事。 不久之後,南京電視台拍攝了紀錄片《鄭和的西遊》,其中謝里夫得到了吳建寧的認可。
2005年7月,郭崇禮大使回國後,將謝里夫的願望告訴了教育部,她終於獲得了獲得公學獎學金出國留學的機會,選擇在南京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學習。
2005年9月7日,謝里夫終於抵達中國。
懷揣夢想的年輕女孩謝里夫漂洋過海來到南京,開始了她七年的留學之旅。 前兩年,她將專注於語言學習,後五年,她將更深入地研究中醫。
為了更好地融入中國文化,她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字——夏瑞福,但經過短暫的嘗試,她覺得這個名字與她的身份和夢想不符,於是她選擇了“鄭華”作為自己的新名字,因為她的祖先曾經是鄭和艦隊的水手,而且她也攜帶著一半的中國血統。
南京電視台的吳建寧得知訊息後,親自去機場迎接她,並邀請她住在自己家裡,和女兒一起吃飯和生活。 南京廣播電台的孫麗華女士帶她去了新街口百貨,為她挑選了漂亮的衣服。
雖然謝里夫的母親對她的長途跋涉表示擔憂,但謝里夫總是興奮地告訴她,她在中國受到了像家人一樣的熱情接待,她過得很開心。
得知謝里夫的故事後,江蘇省太倉市特意派人接她過來,參觀了鄭和遺址,還去了為紀念鄭和西遊而建的靜海寺。
在靜海寺外,謝里夫堅持要洗腳才能進去,當她看到一幅古肯亞送給中國的長頸鹿古畫時,她興奮地跪了下來。 謝里夫深深感受到了中國親人的溫暖,她的夢想成真了。
她回到家鄉為祖先,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