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程序加快,終於爆發了全國抗戰,國民黨和共產黨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
9月中旬,按照戰鬥順序,“路軍”改為“集團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番號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
八路軍成立初期,**分別任總司令、副總司令,下轄115師師長、副師長、120師師長、副師長肖克三個主力師; 第129師師長 *** 副師長 ***
每個師有兩個主力旅,第115師下轄第343旅,旅長陳光,第344旅,旅長徐海東; 第120師團下轄第358旅,旅長張宗勳(原旅長陸東昇未到),第359旅旅長陳伯軍; 第129師團隸屬於第385旅旅長王洪坤,第386旅旅長陳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許海東、陳庚被授予上將軍銜,張宗勳、陳伯鈞、王洪坤被授予上將軍銜,陳光將軍在授獎前一年去世。
那麼,結合八路軍成立初期各旅的戰鬥參與情況和戰鬥成績對比,這六位旅長在當時戰場上的戰鬥力排名如何呢? 這裡提到的戰鬥力,也是軍事指揮的能力。
首先是陳伯鈞和王洪坤,優勢不在於軍事指揮,尤其是陳伯鈞,擔任359旅長不久,他就去黨校讀書,後來更傾向於教育工作,在康大學和軍校擔任要職, 並且不擅長軍事指揮。
其他四人:陳光、徐海東、張宗勳、陳庚,都長期擔任軍事統帥,尤其是陳光、徐海東、陳庚,他們都有當家作主的能力。
陳光擔任過紅一軍團代理司令員和115師代理司令員,無論是在長征中還是在抗戰期間,他指揮過許多經典戰役,是軍隊中的名將。
徐海東在紅軍中聲名鵲起,是率隊完成長征到達陝北的名將,抗戰期間曾在八路軍、新四軍擔任要職,不乏突出的戰績,但身體不好,1940年再也指揮部隊作戰, 退出前線,然後長期處於休養狀態。
抗日戰爭時期的386旅名氣太大,成績斐然,這與陳庚的指揮能力息息相關,黃埔軍校時期享譽全球的陳庚再次成為抗戰的焦點,指揮386旅施展奇蹟般的壯舉,殲滅了無數敵人, 日軍則打出“專攻386旅”的復仇口號。
總體看,六大旅長的指揮能力分別是陳庚、陳光、徐海東、張宗勳、王洪坤、陳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