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桂林1月29日電(記者王磊)廣西臨桂百年“徽縣班鴨”香年市場。
作者:周立碩,江鳳輝,塗麗莎.
記得小時候,爸爸會在春節前帶著自製的鴨子去桂林西門市場,早上天還沒亮就走了,晚上才回來,每年賣十隻左右的鴨子。 後來,大姐騎著自行車去市場賣鴨子,能賣幾百隻鴨子。 現在,我們家一年可以賣4萬只鴨子,卡車裝好運到全國各地。 臨近春節,居住在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惠縣鎮老村的白玉龍八代傳承人白先利一邊忙碌一邊說道。
近日,在廣西桂林市臨桂區惠縣鎮老村,村民們正在曬鰓鴨。 攝影:楊宗生。
這個古老的村莊就是桂林著名的“巴尼亞村”。 歷史上,老村的回族人不吃豬肉,所以在過年和節日期間用蠟來儲存雞鴨,以食用和招待客人。 作為老村村民慶祝新年的傳統美食,“惠仙鴨”的製作過程自清代以來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2012年,惠縣回族鴨生產工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選擇體重超過3斤的麻鴨1年以上,經過清洗、拔毛、開膛破肚、切骨、醃製、修剪、整形、烘乾、風乾等工序,只需15至20天,即可完成肥而不膩、滿腹齒頰香的“惠仙盤鴨”。
臨近春節,消費者紛紛前往廣西省桂林市臨桂區惠縣鎮老村購買鴨子。 攝影:楊宗生。
傅永興鴨是老村鴨的代表。 臨近春節,在傅永興的鴨醃肉加工廠裡,工人們正忙著為春節鴨訂單準備貨物。 傅永興板鴨第五代傳承人傅仁傑介紹,春節是板鴨的銷售旺季,近年來銷售範圍不斷擴大,銷往南寧、柳州、上海及海外。 今年春節期間,加工廠每天出貨2000只鴨子。
2001年,也就是我們接手父親生意的第一年,我們賣了10,000只鴨子,現在我們每年可以賣100,000只鴨子。 傅仁傑說,“我們正在嘗試開發一種新口味的鴨肉,今年推出了一款新的桂花鴨,是用新鮮桂花醃製的,現在已經賣出了1000多隻,市場反響不錯。 ”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惠縣老村鴨已銷往全國各地,甚至國外。 隨著時代的發展,惠縣老村班鴨採用先進的包裝保鮮技術,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現在老村有58戶人家,其中32戶在養鴨,年銷售量40萬只,產值2000多元,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