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二哥研究所第93期
你知道中國汽車市場的韌性有多強嗎?
2023年資料先不多說,乘用車協會預測,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仍將保持樂觀,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量有望達到1100萬輛,滲透率達40%。 也就是說,每售出10輛汽車中就有4輛是新能源汽車。
但“同行不賺錢”是業內常態,在燃油車時代高企的賓士、寶馬、奧迪,似乎在新能源市場喝湯難喝,怎麼了?他們的未來會怎樣? 今天我們將從 5 個維度來討論它。
1、華晨寶馬新能源汽車的水平如何?
2. BBA很難擁有相同的石油和電力價格嗎?
3、華晨寶馬新能源汽車銷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4. 為什麼華晨寶馬新能源轉型難?
華晨寶馬新能源汽車會怎樣?
在燃油車時代,梅赫西迪-賓士、寶馬、奧迪的實力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主導著整個汽車行業的技術和設計趨勢。
比如我們現在熟悉的空氣懸架、LED大燈、恆速續航里程等,都是由賓士汽車最先提出的。
然而,在新能源時代,BBA已經失去了引領行業發展的能力,2023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幾場技術大戰與他們無關。
不僅如此,他們似乎甚至無法保證銷售。
我們先來看一下資料,奧迪表現最好的新能源車型是奧迪Q4 e-tron,幾個月月銷量徘徊在2000輛; 寶馬表現最好的新能源車型是寶馬i3,近期月銷量突破了6000輛的門檻,但請注意,這是大幅下跌10萬元左右後的結果; 梅赫西迪-賓士表現最好的新能源車型是梅赫西迪-賓士EQE,2023年最大月銷量剛剛超過1000輛。
任何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些數字是遙不可及的。
到目前為止,梅赫西迪-賓士、寶馬和奧迪在新能源市場還沒有找到感覺,許多僅有的銷量都是大幅降價的結果。
那麼,BBA有什麼問題呢?
2022年,國內很多新能源廠商都有乙個小目標:油電價格不變。
設定這個目標的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新能源車型一般都高於同級別的燃油車,它當然具有省油、出行方便等優點,但買車成本太高會直接勸阻消費者,至少要達到同等油電價格, 消費者可能會嘗試新能源汽車。
不幸的是,現在是 2024 年初,BBA 還沒有這樣做。
BMW i3 是寶馬 3 系的基準,但它的起價高達 35 美元39萬元,比同級別的燃油車貴5萬多元; 梅赫西迪-賓士 EQC 是梅赫西迪-賓士 GLC 的標桿車型,起價高達 4919萬元,比賓士GLC貴6萬多元。
在BBA2023年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中,唯一指導價低於同級別汽油車的新能源汽車是EQE SUV,比該車型的燃油版低2138萬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BBA重塑第一體系的開始,當然,有乙個值得注意的區別:EQE SUV是國產純電動SUV,GLE是純進口。
那麼,為什麼華晨寶馬的新能源汽車價格要降幾萬才能分得一部分銷量呢?
你還記得“20萬C6是老式的,12萬C6是成熟穩重”的老命稻草嗎? 很多時候,一輛車是否值得購買,汽車本身的產品動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BBA也是如此,大幅降價後,油電價格相同,銷量自然會回公升。
那麼,為什麼BBA很難實現相同的石油和電力價格呢?
這是乙個惡性迴圈:因為銷量低,無法稀釋成本,導致新能源汽車價格高於汽油車; 由於價格高昂,銷售額無法上公升。
但問題是,很多國內廠商一開始都達不到同等的油電價格,他們能活下來,為什麼BBA就不能呢?
這一切都與效能有關。
國內新能源廠商的邏輯是這樣的:先提高產品效能,在這個過程中能承受一定的損失,依靠產品效能吸引使用者,獲得銷售增長,然後用增量價值來彌補之前的損失。
然而,華晨寶馬的新能源戰略在產品效能上是錯誤的。
以寶馬ix3為例,這是寶馬新能源家族中更具代表性的車型,起價高達405萬元,但這款車最大續航里程只有550km,最大功率只有210kw,充滿電需要45分鐘,整個系統單電機,沒有四輪驅動系統,沒有真皮座椅,甚至360度全景影象都需要選配。
當你對比國產40萬級的純電動車型時,你會發現寶馬ix3的這些效能甚至都不是入門級。
到目前為止,華晨寶馬的新能源汽車基本緊跟國產高階新能源汽車的潮流,沒有一款設計是行業領先的。
因此,直到今天,即使BBA的有軌電車價格大幅下降,從“電比油貴”到“油電同等價格”甚至“油電倒掛”,雖然銷量有所增長,但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可以說,如果不是因為過去長期積累的奢侈形象,BBA等新能源產品的表現會更加冷門,而它們最大的優勢其實就是品牌。
事實上,華晨寶馬的新能源汽車拿出如此慘淡的成績單,更是“冤枉”,因為它們對電動汽車的抵抗力不如豐田、賓士EQ系列、寶馬I系和IX系、奧迪e-tron系列,雖然賣得不好,但至少擁有不錯的產品陣容。
此外,BBA還擁有自己的新能源平台。
其中,梅赫西迪賓士目前擁有EVA純電動平台、MFA II平台和未來即將推出的MMA平台。 其中,與EQE三廂車、EQS SUV和EQS三廂車一樣,全新國產EQE SUV均來自EVA純電動平台; MFA II是油電產品快速過渡的平台,主要應用於小型車和EQA等緊湊型車身。 相比之下,梅赫西迪賓士發布的第二款支援800V增壓的純電動平台MMA是重點,正在開發的全新純電動C級轎車就來自該平台。
寶馬的純電動車型主要基於CLAR平台,i3、ix3、全球車型i5、i7都是基於CLAR平台,但這個平台相容燃油、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等多種動力模式,換句話說,它不是純電動平台,寶馬新推出的支援800V架構的Neue Klasse純電動平台計畫於2025年推出。
相對來說,奧迪的純電動平台非常豐富,現階段純電動平台包括MLB EVO、J1 Performance、MEB和PPE,前三款已實現量產,其中一汽奧迪e-tron採用MLB EVO平台; 奧迪 RS e-tron GT 來自 J1 Performance 平台,以及保時捷 Taycan。 Q4 e-tron和Q5 e-tron均來自MEB平台,支援800V架構的高階純電平台PPE是未來的主力軍,如即將推出的Q6 e-tron和A6 e-tron。
一眼就不難發現,華晨寶馬雖然擁有了新能源平台,但基本比國內新能源汽車企業慢了一拍,而到目前為止,他們支援800V的高壓純電動平台還在研發中。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BBA的新能源轉型如此困難?
首先,這仍然是船掉頭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是乙個新生事物,它改變了人們的用車習慣和體驗,也沖走了長期形成的第一系統,而BBA作為舊時代的代表,大部分收入都是由燃油車貢獻的,這決定了它們不太可能輕裝上陣。
其次,他們的競爭對手太強大了。
中國的新能源廠商在技術上沒有短板,敢於在新能源市場下功夫,BBA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很難拿出爆款產品。
第三,這與消費者越來越精通汽車有關。
過去,BBA是“奢華”、“舒適”和“科技”的代名詞; 但在中國新能源的滾滾洪流下,在中國巨大自尊心的傳播下,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對汽車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甚至在不久前參加首屆中國智慧型駕駛大賽的時候,就有普通消費者在談論“占領網路”這個前沿的專有名詞, 這讓身為法官的朱錫禪教授驚呼道。
還有另乙個原因,那就是全球化。
BBA是一場全球性的爭奪戰,他們不太可能完全被中國市場主導,但問題是中國的新能源市場太特殊了,佔據了全球60%的份額,而BBA在面對這種級別的市場時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你想和中國廠商決一死戰,那麼全球其他市場呢?
在新能源領域,BBA屢屢敗下陣來,這種態度證明他們還是有希望的。
另外,BBA永遠是BBA,品牌號召力是國內第一檔,只要能拿出效能強勁的產品,還是能得到使用者的認可。
要想拿出好的產品,就要加大研發投入,同時給予中國的運營和研發團隊更多的自主權,因為這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和產品最繁榮的地方。
乙個很簡單的事實是,你不能根據德國市場的經驗來設計新能源市場,11月德國電動汽車銷量只有6萬多輛,處於中國省級市場的水平。
換言之,在德國市場獲得的經驗無法支撐乙個全球新能源品牌。
要想捲起新能源,就必須經歷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惡戰。
賓士、寶馬、奧迪開發新能源汽車,乙個有開明的心態,兩個有充足的資金,三個有品牌的加持,所以希望還是比較大的,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關注中國的新能源市場。 想想看,乙個佔全球市場份額60%的細分市場,這裡的趨勢不太可能偏離吧?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