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朝,到公元420年劉煜建立晉朝,其間有200年的歷史,被稱為“三國兩晉”,又稱“魏晉時期”。 這一時期是社會動盪、戰爭頻繁、政治權力分裂的時期。 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感嘆生死無常,往往把書法作為寄託和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段,於是書法從實用性轉向藝術表現的新領域,形成了乙個輝煌的時代。 魏晉時期是各種書法風格發展成熟巨變的時代,這一時期正規文字也從庸俗走向正統,湧現出許多優秀的正規文字大師。
三國時期的正規文字作品主要有魏國鐘宣小開、吳國的《古浪碑》和新出土的吳國簡等,在蜀國沒有可靠的筆跡。
鐘宣(151-230),人物為袁昌,是應川長社人(今河南長葛縣以東)。 魏明帝在位期間,他進入定陵侯,遷至太傅,號稱“中太傅”。 正文雖然在東漢末年萌芽,但在魏晉時期,已經將正文與正文完全分開。 這一時期,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鐘軒的貢獻最大。
只可惜其墨未傳,只刻有歷代的《推薦季直表》《宣告表》《力表》《何傑表》等書,大部分都是後人抄襲。
中書的字形略顯扁平,點畫基本脫掉了官書的筆法,形成了正規文字的規範,章法多行無列,官書字與章反,成為字間稀疏,字間密, 這開啟了小凱的基本法式風格。他的寫作風格含蓄而古老,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東吳鳳凰元年(272年)的《古浪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正文銘文。 這塊石碑的書法圓潤古樸,體現出從官書中誕生的正規楷體風格,官書中明顯的波浪勢幾乎消失了,部分橫畫左低右高,有的短方頭尖尾,字型略長。
清朝的康有為稱其為“古而厚”,認為“上部是漢代之子,下部是真書的始祖”。 ”
1996年,湖南長沙鄒木古井出土的吳國簡,總數約10萬件,年代集中於孫權時期,其中多為歷凱前衛時期的風格,書的風格自然而樸素。
1984年,在安徽馬安山吳將軍朱然墓出土“朱然名刺”,其筆跡雖然具有官方書法的含義,但有些字具有典型的規則字型特徵,如“菊”字的字形結構,按壓的筆畫和成熟的正規字型已經非常接近,其書法反映了當時的書寫規範和學者的審美標準。 而下級官員寫的常規劇本,比如《玩徐娣賣官鹽木》,幾乎完全是下屬的,甚至和鐘軒的書有些相似之處。 這些出土的大量吳儉書,說明吳書法具有很強的正規書體風格,逐漸在社會各階層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