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全離家出走年,母子倆相見大吃一驚。
1949年底,遠離家鄉24年的吳秀全終於有機會回到夢想纏身的家鄉,看一看日夜思念的長江,看望養育他的親人,與兒時的玩伴同學團聚。
一家人在湖廣總督衙門下的小組織工作,過著小康的生活,但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他們的經濟被切斷,只能賣掉自己的財產來維持生活,最終變得貧窮。
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母親仍然對久別重逢的兒子的回歸感到驚喜。
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對教育的重視從未減弱。 通過自學和考試,他在免費學校脫穎而出,在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12歲時成為轉學生。
儘管他入學較晚,但他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三年學習中獲得了文憑。 他在高中附屬小學讀五年級時,結識了黨的代表陳檀秋,並受到革命思想的影響,也成為他走革命道路的嚮導。
1924年,他高中畢業,雖然即將當學徒,但他參加了讀書俱樂部的考試並被成功錄取,並開始養活自己。 他的同學得知他輟學後非常遺憾,於是幾個來自富裕家庭的同學湊錢,希望他能和他們一起上學。
他接受了他們的幫助,就讀於武昌中學附屬中學,有時還接受同學們的經濟資助,以支付生活費。
在學習期間,他還積極參加領導人的活動,過著既是學習又是革命的生活。 1925年,他公升入高等師範附中二年級,組織與他交談,決定派一批青年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青年到蘇聯學習。
他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家人,父母也支援他出國深造,但他沒想到這次旅行竟然是24年。 說到他的母親,她生了8個孩子,只有2個女兒。
父親失業後,她不得不外出謀生,獨自承擔家庭的重擔。 除了做飯、洗衣、縫紉,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吳秀泉40歲那年,她遭受了父親的離世之苦,三個哥哥也相繼離世,給她留下了生死之痛,同時也不得不獨自承擔著沒落的家庭。
1949 年,當她在闊別 24 年後找到自己的家時,只剩下最小的弟弟和兩個哥哥,剩下的六個兄弟姐妹都去世了。
當闊別24年的兒子突然出現在母親面前時,她既震驚又喜出望外。在兩人相處的那段時間裡,他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母親。
面對母親的付出和奉獻,他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他所能做的就是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的母親,讓她感到溫暖和關心。
即使在夢中,他也陪伴在母親身邊,講述著過去不為人知的故事。 他本來打算在家多呆幾天,但一封電報把他叫回北京工作。
然而,他的母親長壽,陪伴他三十多年,直到他104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