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22日凌晨4時許,八路軍第10師第32團主力(減去第3營)在晨露中輕快地行走,來到定興縣北田鄉通高村和後台地區。
其中,第1營在後台村安營紮寨,團部、第2營和機構人員選擇通高村作為其棲息地。 請注意,雖然有些文章說第32團住在桐村,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的部隊分散駐紮是常態,以免被敵人一次殲滅。
他們行事如此謹慎,甚至連村里的狗都沒有驚慌失措。 經過幾天的行軍,戰士們筋疲力盡,睡著了。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一場危機正在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僅僅乙個多小時後,村子裡響起了猛烈的槍聲。
槍聲一響,明豐政治部主任劉炳彥主任、吉熱查區委書記馬慧志立即跳下床。 作為高階幹部,馬慧志為什麼會選擇在第32團?
原來,第10師下屬有三個主力團,分別是第27團、第29團和第32團。 第32團以原軍區第一旅為基礎,吸收了第三、第四旅的部分兵力,裝備精良,是當時第10師團實力最強的主力團之一。
該團不僅在冀中方向執行作戰任務,還與冀東、平溪等友軍協同作戰,機動靈活,戰鬥力極強。 第32團被尊為鐵軍,“向第32團學習,爭做抗日典範”的口號在當時的第10師團流傳開來。
為了加強與第10師的聯絡,1940年底,Jirecha專門培訓了一批機密和電報操作員,並建立了乙個無線電台。 馬惠之書記被派去視察,為了保證他的安全,他的上級派出了20多名精幹的士兵和乙個騎兵排。
然而,馬書記到達第三十二團後不久,就遇到了危險。 哨兵氣喘吁吁地報告說,日本人已經包圍了後台村莊。 儘管槍聲來自村莊的東部,但村里沒有發生戰鬥。
他們心中驚駭,心中納悶,敵人是怎麼知道第三十二團的下落的? 既然知道了,為什麼不包圍團部,而是直接攻擊第一營所在的後台村?
無論如何,敵人來了,只有面對它,而命運是什麼,你只能接受它。 此刻最緊迫的任務是增援第1營,護送馬書記突圍。
1.警衛連護送馬書記及其下屬小隊順利渡河,隨後參謀長朱向海挺身而出,主動要求應增援第一營。 他地形熟悉,對該地區瞭如指掌,所以劉炳巖司令員同意他帶乙個連去支援。
2.馬書記及其直屬團隊成功渡河後,參謀長朱向海挺身而出,提出增援第1營。 他長期活躍於這一帶,對地形瞭如指掌,所以團長劉炳巖同意他帶乙個連去支援。
3.馬書記一行安全渡河後,參謀長朱向海挺身而出,主動要求應增援第一營。 他對這一帶的地形很熟悉,所以團長劉炳彥同意他帶乙個連去支援。
劉炳巖將軍決定從溝石村渡過朱馬河,向南進軍,繞過敵人,去解圍被圍困的第1營。 然而,日軍統帥早有準備,在河對岸部署了大量部隊,企圖“圍城派援軍”。
前來視察工作的金查區委書記馬慧志居然出現在村里! 他們毫不猶豫地在村子裡殺了人。
在激戰中,士兵們用血肉抵抗敵人的進攻,成功掩護了包括馬書記在內的20多名非戰鬥人員的突破。 此外,第一營副營長李俊賢率領士兵與總支書記王立華等人一起衝出敵人的包圍圈,得以逃脫。
留在河北岸的第1營的戰士和負責掩護的特勤營的戰士們非常英勇地戰鬥,與敵人激烈交戰了近15個小時。 儘管彈藥和食物都用完了,他們卻沒有退縮,投擲手榴彈,用刺刀拼命戰鬥,表現出讓敵人恐懼的英雄氣概。
雖然刺刀已經磨得很鋒利,但他們還是用槍托砸,咬牙切齒,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沒有乙個人向敵人投降。 這些勇士中,有的是經歷過長征的紅軍老兵,有的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的河北青年。
他們為了抗日而犧牲了最後一滴血,毫不猶豫地倒在了戰場上。 據統計,戰後共有幹部士兵497人,其中包括第32團參謀長朱向海、第1營營長何正寶、副教官楊文賢、第2連教官王世英、第4連長李林、衛生組組長嚴新華、 吉熱查區軍委主任王志良、吉熱查區交通大隊隊長郝立本。
他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生命,永遠安息在這片土地上。
在雄安新區北背景的烈士陵園裡,人們前來緬懷烈士,但故事並沒有就此止步,因為還有三個懸念尚未解開。 第乙個問題是,敵人是如何得知32團的下落的?
原來,27團已經在該地區駐紮了幾天,被日軍發現。 機智的27團團長決定轉移陣地,但日軍誤以為他們還在那裡,於是從附近縣城調集了3000多名日軍和2000多名傀儡部隊包圍了他們。
第二個問題是,馬書記為什麼會出現在北苑村? 他渡過朱馬河,經過古西村,發現東邊有槍聲,但北邊村第1營沒有猛烈的槍聲,於是決定與他會合,繼續南下,卻誤入了敵人的包圍圈。
最後乙個問題,該團的主力在**嗎? 讓我們揭開這些謎團。
他們駐紮的桐村發生了一場戰鬥,為了保證馬書記和其他過河部隊的安全,決定摧毀木橋。 有人說,過河的部隊為了自己的安全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無論如何,由於橋梁被毀,該團主力無法及時支援南岸的戰鬥。 這些因素在十師大事記和集中人民抗日鬥爭選集中都有提及,其中指揮判斷錯誤是原因之一。
客觀地說,日軍發動“掃蕩”後,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在平原上打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在所難得。 這也進一步說明,抗日戰爭是極其艱苦的,日軍是狡猾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十分艱難的。
後來,馬惠之成為交通部副部長,劉炳巖成為開國少將,兩人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參考資料:《冀中人民抗日鬥爭資料》和《紅印雄安:北後台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