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社聯、貴州大學聯合邀請中共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理論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等近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餘位專家學者,就“深刻把握理論”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二次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共'心理'的內涵。
深刻揭示“二次組合”的學術理念。
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 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不斷發展壯大、繁榮昌盛的文化基因。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創造了有機統一的新文化生活,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不斷啟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化的新篇章。
韓慶祥教授認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高度相容,兩者的結合產生了新的文化生活。 這種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生活,不僅有助於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桎梏,啟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增強中華文化的主觀地位,而且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動建設和平文化基礎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發展與合作共贏。特別是“二次組合”的提出,呼應了當代世界文明中心逐漸從西方向東方、向中國轉移的趨勢,這對我們走出“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框架,鞏固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具有重要意義。
王立生研究員認為,只有在理解“二次組合”時,全面、具體、深刻地理解了兩種組合的相互關係,才能避免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追溯主義和文化決定論的風險,才能深刻把握文化思想的邏輯起點。
齊思教授從“身體與使用關係”的角度闡述了“二次組合”的理論內涵和深刻意義。 他認為,“二次組合”的提出,為解決“古代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爭端”,解決近代中國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提供了新的答案。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將創造一種新的文化生活,而這種新的文化生活形式必然會秉承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蓋建民教授認為,道教文化作為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徵息息相關,顯示出深厚的內在淵源和親緣關係,其獨特的包容性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重要價值,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華文明的特點。
劉琳琳教授認為,理解“二次組合”,必須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作為根本的參照系和起點。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創造的新的文化文明形態,必然承擔起克服現代文明虛無主義本質的歷史使命,啟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深刻領會“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論述。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新時代的新文化使命。 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不僅要繼承和改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珍視的價值觀、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且要吸收和借鑑現代文明所取得的一切先進文化成果,使兩者相互結合,共同塑造當代中國的文明形態,匯聚成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偉力量。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民族。
楊海峰教授認為,自覺構建能夠適應全球變化和中國實際需求的知識體系,形成自主的知識圖譜,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 要以開放的視野認識和把握當代世界的歷史程序,創造性地發展學科知識體系,用原著來表達、闡述和回答我們面臨的問題。
鄭冰教授認為,中華文明的獨特包容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優勢。 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使各種文化元素在歷史與現實中平等、互利共融,既保持了文化主體性,又有效吸收了世界優秀的文化元素。 這是我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李殿來教授深入分析了馬克思哲學與現代性問題的內在關係,認為馬克思的理論不僅深刻地揭示了現代性的本質,而且為重新審視和闡釋新現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石。 只有全面認識和把握這一理論前提,才能更好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程序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周丹研究員界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概念,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面向未來的現代化,需要與世界各國共同應對全人類的問題,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不僅僅是實現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 同時也促進人類進步與世界和諧。
王海峰教授認為,構建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適應的科學、完備的哲學,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石。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構建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適應的多元、融合的現代中國哲學,使中華民族實現精神獨立,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正規化。
張克教授認為,積極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 建設乙個充分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回歸中華思想的本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和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深入闡述共產黨人“心學”的理論創新。
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心修養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靈學習”。 * 總書記關於共產黨人“心靈研究”的重要論述,是以新的歷史實踐和新方向為基礎的里程碑式的論述,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樹立了典範。
郝立新教授認為,共產黨人“學心”是新時代黨的建設新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求共產黨人立足新的歷史方向,圍繞時代新課題,始終堅持理想信念、堅持初心使命,不斷提高黨性修養,對於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增強推進黨的歷史自信和精神自覺性,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偉大的社會革命與偉大的自我革命。
王欣彥教授認為,總書記提出的共產黨人“心理學”這一重大理論命題,不僅反映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而且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和實踐性。
徐琦教授認為,我們在學習和理解總書記提出的共產黨人“心科學”時,需要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心”概念的豐富內涵。 中國傳統哲學總是從道德和價值的角度來理解“心”,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共產黨人的“心科學”也需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割裂出來。
*江教授認為,共產黨人的“心靈研究”是共產黨人實踐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關鍵,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式,是一種創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代西方哲學不能解決或不能解決的問題,為哲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指導。
白剛教授認為,共產黨人的“心學”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我們可以從發展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繼承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引導和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陳彥波、丁玲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哲學學院、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貴州**。
編輯:王曉婷。
二審徐薇薇.
三審田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