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恩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 年 4 月 25 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乙個知識分子家庭)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以其對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和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而聞名。 他的科學生涯充滿了輝煌的成就,特別是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泡利的父親是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化學教授,母親是鋼琴家。 泡利從小就對科學,尤其是物理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中學時開始自學物理,1918年中學畢業後,他進入慕尼黑大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家阿諾德·索末菲。 那一年,泡利只有18歲,他的才華很快就得到了認可,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關於引力場能量成分問題的科學文章。
泡利於1921年在慕尼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21歲,發表了一篇關於氫分子模型的論文。 隨後,他在哥廷根大學的馬克斯·博恩(Max Born)擔任助教,並與博恩共同出版了一本關於天體微擾理論在原子物理學中的應用的書。 在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泡利與尼爾斯·玻爾建立了長期關係,這段經歷對他的科學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1923年到1928年,泡利在漢堡大學擔任講師。 1925年,他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這是量子力學的四個基本原理之一,它決定了原子中電子的排列,並解釋了化學元素的週期性。 這一原理的提出不僅解決了原子結構中的許多問題,而且為量子化學和固體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30年,泡利提出了中微子假說,該假說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並在衰變理論的完善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1935年,泡利逃離納粹政權,移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擔任理論物理學客座教授。 1940年,他被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系主任。
1945 年,泡利因其 1925 年提出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成就標誌著他在物理學界的地位得到了國際認可。 1946年,泡利成為美國公民,並於同年回到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理論物理系主任。 1949年,他被授予瑞士公民身份。
此外,科學界還有乙個有趣的現象叫做泡利效應:泡利以其敏銳的直覺和挑剔的實驗而聞名,據說他有“泡利效應”,即當他出現在實驗室時,裝置往往會出現故障。 有一次,泡利參加乙個慶祝活動,乙個瓷瓶掉在地上,一進門就碎了。 還有一次,普林斯頓的迴旋加速器在他訪問期間出現故障。 雖然這些故事可能有誇張的成分,但它們反映了泡利在同齡人中的聲望和影響力。
泡利與愛因斯坦的關係很複雜。 他們既是朋友,也是對手。 有一次,在聽愛因斯坦的演講時,泡利問了一些尖銳的問題,讓愛因斯坦感到有些尷尬。 儘管如此,愛因斯坦還是高度評價了泡利的才華,稱他為“物理學的良心”,而泡利的教父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恩斯特·馬赫,他對泡利的科學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赫的實證主義哲學強調物理理論必須基於可觀察的現象,這在泡利的科學生涯中留下了印記。
泡利的科學生涯不僅在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 他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物理學家,對年輕科學家的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泡利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敏銳的洞察力和對真理的追求而受到同行的尊重。 他的科學精神和對物理學的貢獻使他成為20世紀物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然而,泡利的個人生活並不像他的科學生涯那樣順利。 他性格複雜,有時顯得尖酸刻薄和挑剔,這使他在人際關係中遇到了一些挑戰。 然而,他的科學成就和對物理學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 泡利於1958年12月15日在蘇黎世去世,享年58歲。 他的逝世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但他的理論和發現將繼續影響未來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