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仁墓地荒涼,棺材埋在地下之前還是露天的。
位於台灣省台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公墓,墓碑眾多,特色獨特。 最引人注目的墓地之一是一口黑色的棺材,它被水泥固定在地面上,但沒有埋在地下。
原來這是孫立人的棺材,他選擇停棺埋葬而不是埋葬。 那麼,孫立人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孫立人,1900年11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蜀城,出身於晚清的居仁世家。
孫立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赴美留學,1924年獲普渡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學位。
1932年,孫立仁開始擔任財政部稅務警察總隊特支隊隊長,經過六年的訓練,他的部隊在1937年的淞湖戰役中考核。
在準備戰爭之前,他為軍團配備了新的**和補給品,並用新的鐵蹄和馬鞍取代了騾馬。 然而,在戰場上,新裝備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效果。
孫立仁的第四軍團在淞湖戰役中表現不佳,連長負傷半數以上,排長傷亡約五分之三。 儘管受過訓練,但蔣介石認為他“不擅長戰爭”。
此外,孫立人與國民黨**杜玉明有分歧,導致了公開決裂。 他們之間的矛盾源於長春衛戍司令官的任命,以及對軍事戰術和國家元首的看法。
這些事件讓孫立人與杜玉明不和,甚至到了尖銳對峙的地步。
黃埔府名將孫立仁對史迪威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不滿,要求史迪威代他回國。 雖然他在黃埔將領面前自視甚高,但在蔣介石面前卻極為軟弱,沉默不語。
晚年,因為兵變,不僅與自身性格有關,也與參謀能力的缺乏密切相關。 他對蔣經國的政治工作制度和間諜統治不滿,暗中抵制。
1954年,他被調任“**政府辦公廳主任”,後被蔣家及其兒子廢黜,軟禁在台中市。
孫立人被軟禁了33年,在此期間,他和妻子張美英生了四個孩子,生活極度貧困,直到1988年重獲自由。 然而,即使重獲自由,台灣國民黨的死敵孫立仁仍然接近他,希望他揭露蔣介石的殘暴行徑,但他一一拒絕。
1990年,孫立人在家中病逝,享年90歲,但遺憾的是,他的90歲生日並沒有迎來,反而成為了他的忌日。
孫立人對自己的遺物有特別的安排,他留下了遺言,希望“不葬大陸,棺材不入地”。 他死後,他的靈柩被安放在台灣省台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公墓,那裡有一口黑色的棺材,固定在地表,但沒有埋在土裡,而是等待被埋葬。
儘管如此,周圍的環境還是非常荒涼。 雖然孫立人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遺言和他的棺材讓我們對他充滿了欽佩和懷念。
*抗日戰爭年代的英勇功績:國民革命軍士兵的搜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