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2.高大的職稱制度。
3.讓我們談談你是否足夠合格。
4.年齡、單位性質、行業重要性等。
5.高階職稱審查流程。
6.應用。
7.水平能力傾向測試。
8.成績單。
9.一建一建,相當於中間產權政策。
10.如何收集資料?
11.如何獲得效能?
12.需要多長時間?
13.一句忠告。
14.拿到證書的喜悅,記得給我發個紅包。
1.前言。
“職稱”是很多人無法拋開的問題,即使在各行各業,無論是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是乙個關鍵的體制。 記得筆者剛畢業,學校招到央企,有個老前輩拿著“教授級高階工程師”,當時我完全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大家對他都很尊敬,雖然職位不高,但公司大大小小的技術會議和計畫, 圖紙上有他的身影。從那時起,與他相提並論的想法就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中。
所以,“親朱者為紅,親墨者為黑”,希望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能堅持見智者,一起思考,向優秀人靠攏。
2.高大的職稱制度。
前面提到的“教授級高階工程師”個子高大,頭銜很大。 在生活中,醫院也會看到“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級別相差很大,主任醫師=高,主治醫師=中級,主任醫師基本都是二級以上醫院,應該是科室主任和副主任,或者是醫院領導, 區域行業領先的專家水平。主治醫師是科室的骨幹,但當然有不同的情況,這只是近似的平均值。
職稱級別
涉及中學教師、工程、醫療、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等10多個系列。
職稱分類:一般分為高階、副高階(即高階)、中級和初級四個等級。
現在我主要接觸身邊的工程、老師、醫療行業,記得跟著有需要的人分享,或者收集起來,以備後用。
初級頭銜。 (1)人員級別:技術員、教師、醫生等。
2)助理級:助理工程師、二級教師、醫師等。
中級標題。 工程師、講師(一流教師)、主治醫師等
高階職稱
1)副高階:高階工程師、副教授、副研究員、高階教師、副主任醫師等。
2)高階:高階工程師、教授、研究員、高階教師、主任醫師等。
3.讓我們談談你是否足夠合格。
正高不是普通人能接觸到的,助理太簡單了,不仔細說,助理工程師本科畢業後就可以考核了,正高基本上屬於公司或行業專家、企業領導、設計院院長等級別,指標有限。
主要談中級和副高階。
中級:條件一:本專業相關博士生畢業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年內經考核評價確認;
條件二:相關碩士畢業或取得雙學士學位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3年以上,取得並聘任助理工程師3年以上;
條件三:本專業相關本科學歷畢業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5年以上,或理工科院校畢業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7年以上,取得並聘任助理工程師4年以上。
副高階
條件一:本專業相關博士生畢業後應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取得並受聘為工程師2年以上;
條件二:本專業相關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8年以上,取得並聘任工程師5年以上;
條件三:本專業相關本科學歷畢業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並受聘為工程師5年以上。
以本科為例:本科畢業後1年助理助理4年中級中級5年副高5年副高5年高5年高正。理論上,他23歲本科畢業,24歲被評為助教,28歲被評為中級,33歲被評為副高中。 但其實,35歲考副高,45歲考高中,已經很順利了。
4.年齡、單位性質、行業重要性等。
以上是學歷和工作年限,都是硬性指標,滿足條件只是滿足申報條件。
那麼,如果沒有對年齡、單位性質和行業有明確規定,是否作為審查條件? 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在評審過程中,紙質版的申請會進入高評會,高評會邀請專家評審,類似建設評審,大家的資訊會放在一起,包括“特殊申報”(一般為科技獎獲得者,或大型科研突破和學術突出)、“正常申報”, 每年通過的指標是固定的,在同等條件下,這些因素可以作為專家評價標準。
一般來說,就年齡而言:35歲是門檻,工作經驗越長越有優勢,單位性質、企業性質優先:事業單位、常駐中央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個人。
其實:亞高基本上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由於字數限制,以後會持續更新,歡迎留言催促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