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防部披露了15起解放軍軍機攔截美軍飛機的案件。 出乎意料的是,相對低調的殲-7飛豹居然佔據了其中的三架,這對於我這個飛豹迷來說,實在是很欣慰。 看來老牌飛豹在空中戰場上還能展現出長久的生命力。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空軍就啟動了下一代輕型轟炸機的研發計畫,旨在找到一種可以取代老化的H-5的型號。 當時,招標方案涉及瀋飛的殲-8和南昌飛機製造廠的殲-6,但由於技術困難,均被拒絕。 最終,西飛的轟-7計畫脫穎而出,演變成後來的殲-7戰鬥轟炸機,俗稱“飛豹”。
“飛豹”最初是海軍和空軍的聯合專案,但是,兩者在飛機技術的一些要求上存在分歧。 最大的爭議之一涉及駕駛艙布局,空軍堅持採用類似於F-111和Su-24的併排雙座設計,認為它更有利於對地攻擊; 另一方面,海軍認為傳統的串聯座椅也足夠了。
這種併排的雙座設計實際上是冷戰期間航空工程中許多複雜設計之一,但它並沒有顯示出太多的實用價值。 事實上,F-111在越南戰爭中的表現並不顯著。
然而,當時的中國空軍決心追隨這一趨勢,即使沒有真正驗證該設計是否有多大優勢。 最終,由於無法達成協議,空軍退出了H-7專案。
在海軍的支援下,H-7專案得以延續,並演變為“飛豹”。 通過使用海軍,飛豹表現出了卓越的表現。 在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它成為中國海軍近海打擊系統的支柱。 特別是飛豹與YJ-81空射反艦飛彈配對,成為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海軍為數不多的現代進攻手段之一。
此外,飛豹被設計為戰鬥轟炸機,具有大航程和載彈量,同時保持戰鬥機的靈活性(儘管仍處於第二代飛機的水平)。 因此,在中國海軍中,飛豹還承擔著日常巡邏和驅趕外國飛機等任務。 它的大航程使其在執行此類任務時比 J-7 等型號更靈活。
例如,一位日本空軍飛行員曾經分享過他在東海第一次遇到飛豹的經歷。 通常,由於耐力有限,中國戰鬥機在完成例行攔截任務後返回。 然而,這次遇到的新飛機(飛豹)與之前的飛機不同,它停留的時間異常長,沒有返回的跡象。 直到日本飛機因燃料限制被迫返航,飛豹依然悠閒地飛翔。
在海軍的“飛豹”表現出色後,空軍也紛紛加入其中,與海軍共同投資研製了改進版的“飛豹”,即殲-7A。 新款飛豹外觀最顯著的變化是從三件式擋風玻璃變為整體式擋風玻璃,取消了翼葉片,並將連線點的數量從 7 個增加到 9 個。
不過,最大的變化發生在航電系統的公升級上,新款飛豹可以裝備新時代大部分國產制導**,如YJ-83K反艦飛彈、YJ-91反輻射飛彈、KD-88空對地飛彈、雷霆系列制導炸彈等。 在航空電子裝置水平和使用靈活性方面,新型飛豹甚至被認為優於推出的Su-30MKK。
自2005年以來,中國空軍一口氣購買了幾個團,共計100多架殲-7A。 在接下來的15年裡,這批飛機與73架Su-30MKK一起構成了中國空軍戰術打擊力量的核心。
然而,隨著J-16的大規模服役,飛豹的位置開始顯得尷尬。 無論是攜帶彈藥的能力,航空電子系統的複雜性,還是多用途作戰能力(尤其是在空戰中),飛豹都與殲-16不在同一水平上。 也許唯一的相似之處是範圍具有可比性,另乙個是使用起來更便宜。 畢竟,與殲-16相比,飛豹更加耐用和耐用。
更令人擔憂的是,飛豹在服役期間發生了多起事故,導致多名飛行員慘死,這進一步影響了飛豹的聲譽。 但客觀地說,把這麼多事故歸咎於飛豹本身,可能有點冤枉。
“飛豹”最初是為滿足海軍的需求而設計的,海軍相對簡單,因為它需要具有高速穿透能力的反艦飛彈航母,沒有考慮其他要求。 因此,飛豹的設計注定是適合高速飛行而不是低速飛行。 然而,空軍使用“飛豹”進行近距離空中支援需要低速能力。 不幸的是,飛豹在低速執行時機動性較差。 換句話說,這些事故主要是由於使用不當造成的。
因此,目前有訊息稱,中國空軍正在逐步用殲-16取代“飛豹”。 目前尚不清楚空軍是否計畫減少“飛豹”的數量或完全退役它們,類似於當初對殲-5所做的那樣。
另一方面,中國海軍正在進行裝備體系改革,未來海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將只配備艦載型,統一的陸基和海基型號。 為了騰出體制,海軍逐漸將其飛豹轉移到空軍。 因此,在未來幾年內,空軍的飛行豹數量將達到200飛機以上。 即使考慮完全退役,也需要數年時間。
在個人情感層面上,我對飛豹有著強烈的熱愛。 在90年代,它成為許多軍事迷情感寄託的象徵。 與當時國內的一系列平頭公尺格機相比,飛豹以其巨大的頭部和兩側的進氣口設計脫穎而出,其外觀堪稱天頂,甚至比強-5還要好。
在那個時代,軍迷判斷戰鬥機水平主要有兩個標準:是否配備雷達和掛載點數量。 飛豹恰好是國內唯一一款可以在機頭安裝大尺寸雷達的戰鬥機,並且擁有7個掛載點(後來A型甚至達到了9個),比殲-6、殲-7和殲-8系列更出色。 由於這些第一印象,許多軍事迷對飛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但是,從實用價值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飛豹不需要完全取代。 殲-16很優秀,但成本比較高(據說購買成本可以達到殲-20的80%)。 因此,保留一支低成本但高效能的飛豹機隊將有助於有效維持空軍的規模。
此外,殲-16在多用途能力(特別是在高空戰中)表現出色,並且具有更大的載彈量。 不過,隨著殲-20的大規模服役和殲-35(暫稱)即將投入使用,中國空軍在周邊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優勢,奪取制空權已不再是問題。 在保證制空權的前提下,殲-16的對地攻擊效能顯然是足夠的。 此時,使用殲-16或飛豹,攻擊效果幾乎沒有區別。 畢竟,飛豹可以在一次攻擊中攜帶數噸彈藥,並且能夠攜帶單件重達1的彈藥5噸**容量。
關於前述飛豹不適合低速突擊的問題,或許可以讓飛豹擺脫這個限制。 空軍可以將“飛豹”作為區外攻擊平台,使用遠端空對地飛彈和制導系統進行遠端攻擊,既安全又高效。 這種高風險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可能更適合殲-16甚至無人機。
總的來說,我希望在中國空軍序列中看到飛豹再過幾年,無論是出於懷舊還是出於實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