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和精華,其眾多重要元素和思想,以及其對真理的追求和實踐的重要性,都是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所必需的重要精神特徵。
新時代,要善於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推動科普創新發展。
優秀的傳統文化。
為科普創新提供營養和力量。
從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吸收科普工作創新發展的營養和力量,關鍵在於深入挖掘中華文明智慧的結晶和精髓,從而豐富科普的精神內涵和科學素質建設。
比如“修氣治安”“擔當興衰”的家國情懷和“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強調個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我們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提供了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撐, 也為我們提供了追求真理、注重實踐的重要指導原則。
“天下為民”、“天下為天下”的社會理想和“人民是國家之本,政府以德為本”的治理思想,強調誠信、協調、民性,提供了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心態和道德境界。 這些思想觀念鼓勵我們關注整個社會的發展,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共贏,有利於促進科學普及和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富民利民、兼顧公利的經濟倫理,強調“講信任、講和睦、善待鄰舍”的溝通方式,強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以及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為我們提供了價值觀和切實可行的策略, 引導我們在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中注重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可以看出,通過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更好地促進科學普及和科學素養的發展,為社會進步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
科普創新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
在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長河中,有著豐富的科技發明創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推動科普作品創新,要把科技元素與文化元素有機結合,創作出有中國特色、有中國風、有中國風的科普作品。
其中,要注重挖掘和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古代哲學思想、中醫藥、天文學等知識和技術,通過對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應用領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更好地將其轉化為現代科技知識體系和科學思想方法的一部分。 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科普產品或活動,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
科普創新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是推動科普和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 對此,要加強對科創與文化傳承的政策支援,加大對科創與文化傳承的支援力度,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創新和文化傳承。
促進科普創新與文化傳承資源共享,實現各類科普資源與文化資源互聯互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加強科創文化傳承人才培養,提公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為科創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加強科創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的理論研究,探究科普創新與文化傳承的內在聯絡與規律,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打造中國式的科技文化建設。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 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內在一致,相互支援。 科普貫穿於教育、科技、人才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其滲透聯動作用,成為教育改革的“畫龍點睛”、科技創新的“支撐之本”、創新人才的“成長動力”。 要把科普與教育改革、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做好科教加法,著力加強科學思維的培養,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培育高素質創新大軍,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乘數效應。
要著力構建社會、企業等統籌的科普工作體系,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理念轉變、制度創新、制度完善、機制優化、內容豐富、方法完善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以高質量科普推動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改革發展,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新的優質生產力。
在將科普充分融入經濟文明建設、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要建設中國式的科學文化,以最深、最持久的力量增強創新和文化自信,大力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澎湃的動力。
新時期中國式科技文化建設,體現了我國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輝煌成就和中國特色風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取得的輝煌成就。 在世界科技文化舞台上,彰顯中華民族的創新精神和文化底蘊,向世界弘揚新時代的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品牌,增強國家軟實力。
建立健全科學文化政策體系,形成全社會關心和支援科技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促進中外科技互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王婷,中國科普研究院所長、黨委書記、研究員)。
*:Bright**,科學技術協會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