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無法回報的。 俗話說,如果苦難可以互補,相信很多父母會願意為孩子承擔人生的艱辛。
作為父母,每個人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 過去常說“不養育孩子,就不知道父母的恩情”,但奇怪的是,很多人當了父母,更明顯地意識到,父母給予的愛並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大。
雖然孩子明明想表達感激之情,但“討債”卻令人反感。 編輯有時不願意使用“中國育兒”一詞。 祖國幅員遼闊,父母種類繁多,也有很多無私、令人敬佩的父母,用這樣的說法似乎相當狹隘。
然而,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父母在概率方面似乎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尤其是老一輩,他們成長環境的獨特性,導致他們中間確實有一大群人,總能把美好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網上有一句流行語說:“讓老人沉默,可以減少80%的家庭衝突。 不幸的是,這種觀點往往是乙個悖論,懂得傾聽的長輩和父母不需要被勸誡。 那些需要教育的人往往無法產生實際結果。
這一次,讓我們來談乙個新話題:“債主”父母。 筆者從一位博主那裡了解到,他的言論引起了不少學生的共鳴:
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家庭中有這麼多“債主”父母。 我們理解父母在撫養孩子方面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可以感恩,但他們往往被父母當成討債人,無論他們付出什麼,都要時刻反覆強調。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父母在提供支援的同時,必須教孩子以另一種方式“回報回報”。 也許是買玩具,但要求學生“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進步”。
當你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去醫院的時候,一定要強調“你生病了,我會這樣照顧你,等我們老了,你一定要記得好好對待我們”。 這樣直截了當的話,有點像腳背上的麻風病,可能不會造成傷害,但會讓人感到被冒犯。
為什麼有些父母採取“債權人式”的做法? 通常涉及兩種邏輯。 在某博主的評論區,不少網友留言說,他們的父母也有這個習慣。 其實,如果你不強調“回報”,你的孩子就能理解父母的真誠努力。
然而,一旦加上“討債”的花言巧語,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提供的所有支援,都早已被貼上了“價格代號”的標籤。 他們要求子孫後代在未來做出回報。
這種型別的父母其實表現得相當“傻”,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但通過強調個人私心來突出它。 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錯誤地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孝道教育”。 只可惜,很少有人會長期接受這種心機。
為什麼在我們國家,尤其是上一代人中,“債主型”父母多了? 這背後可能有兩個邏輯。 首先,養育後代的初衷是“防老”。
如果生孩子是本能的,或者只是想讓孩子體驗被愛的美好,那麼回報就很少強調。然而,由於很多家庭在晚年仍然依賴或生兒育女,以追隨潮流,很難真正心甘情願地給予。
其次,對孩子缺乏信心和信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警惕心態。 他們與孩子的關係有點像老闆和他的員工的關係。 哪怕有一點點“福利”,也要強調給下屬,對“浪費”有很大的恐懼。
這就像一家公司分發了兩桶大豆油,但必須發表演講。 本來員工們很開心,但有一次聽到領導刻意強調“要牢記公司好,以後加倍努力”,就沒人領會了。
如果父母自己也有類似的炫耀“問題”,或許可以我為榜樣,通過頻頻強調自己的貢獻,就能理解為什麼培養出真正孝順的後代是困難的。
父母有三種型別,希望你不是最後乙個。
一流的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意圖來培養他們的後代,但他們從不吹噓自己的努力。 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不僅充滿自信,還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無私奉獻,家庭關係和諧和諧。
二流的家長也會努力工作,盡最大努力照顧孩子,但他們總是談論自己的優點,總是提醒學生要珍惜和感恩。 這是冒犯性的,所以我必須保持距離。
最令人擔憂的是三流父母,他們缺乏自己的能力,很少關心孩子的學習和工作。 即使在很小的時候,學生也被要求通過打工和打零工來回報自己。 這不僅表明了對父母責任的忽視,而且以此為榮,彷彿在炫耀自己願意讓學生受苦。
【話題】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如果你有後代,你會選擇哪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