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滕州市柴湖店鎮北,在吉藻公路西側,有一座叫大廟村。 事實上,由於地下煤礦開採的影響,該村於1986年從其以東2公里處的老大寺搬遷到這裡。 說起這個大廟村,它蘊含著乙個悠久而輝煌的歷史故事。
據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豎立的廟碑記載,已知該村原名匡王村,因為這個村子裡住著匡王兩個姓氏; 後來,由於匡姓遷徙,村里住著只有王家,村名叫王村。 唐代,在村東建起了氣勢恢巨集的扶聖寺,俗稱“大寺”,該村曾有“王村大廟”之名,後來由於姬、張、朱等姓氏的遷徙,村內人口增加,村內逐漸與“大廟”相連, 這個村莊逐漸被稱為大廟。
金朝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封建皇權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十分重視佛教的普及。 尤其是在唐代,鼎盛時期,全國人民,無論是高官還是平民百姓,都信奉“佛”“道”等封建迷信。 有“五里一尼姑庵,十里一寺,(大)戶有佛堂”和“廟宇”的情況。 在此背景下,巨集偉的扶盛寺建在村東,千山腳下薛河古道西岸。 當時,寺內有供拜佛像的正殿等30多座建築,以及各種法殿、僧堂、廚房、好門等,形成了一座坐北朝南、東西對稱的寺廟,與中軸線相稱, 並融合了佛教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建築文化。門廳東西兩側,有兩位彩雕“嗡嗡”的門神,手持金剛,威風凜凜。大殿中的三尊彩佛像被稱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佛”。 中間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前世燒燈的佛,右邊是來世的彌勒佛。 在玫瑰花結的高處,令人敬畏。 在東西兩側,四位天王的離散彩色雕塑。 左邊是東持國天王和南長天王,右邊是西睜大眼天王和北多文天王。 因為他們手裡都握著金剛**,所以俗稱“四金剛”。
大廳裡的其他雕像包括“像大地一樣不動,像地一樣深邃”的大地王菩薩,阿彌陀佛,宗門的主人,以及專門接待眾生到西極樂世界的十八羅漢。 元代,這裡修建了白衣閣殿、側殿等10餘座建築。 正殿供奉著坐在蓮花盆中的觀音菩薩,左前模為散財少年雕像,右前模為龍女像,右前模為送孩子的祖父和母親。 後殿供奉玉皇大帝。 明代,擴建了天啟宮、燕君宮、東西廊室等10餘間,有天齊王(泰山神東嶽帝)、關公、閻君及法官、小鬼和各種下地獄受刑的人物的雕像。 雕像們面容和藹,面帶微笑,和藹可親; 或憤怒的眼睛,或綠色的獠牙,令人毛骨悚然。 還有鑽進油鍋、挖眼睛、割舌頭等場面,很嚇人。 彷彿在警告人“作惡”後,就算你去了幽冥,閻大人也不會放過你。 後來又增加了土地廟和財神廟。 至今已形成深邃幽靜,殿廊雄偉壯觀,散,是佛道儒合一的殿堂。 平時,這裡的香火旺盛,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都來這裡拜神拜佛,燒香許願,或消災避災。 尤其是到了每年正月初八的廟會,真的是人山人海,非常熱鬧。 周圍的“小廟”無法與此相提並論。
福勝寺也經歷了許多戰爭,一些建築物和設施遭到破壞。 但它們已經及時修復。 據記載,宋元豐年間和明清時期,對福聖寺進行了大修。 在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初期,扶聖寺再也逃不掉,大部分建築被毀。 從那以後,寺廟裡的僧侶也被解職,回到了俗人身邊。 解放後,寺廟裡的建築和幾畝土地被集體收繳。 上世紀60年代初改建為學校。 很快,“*開始了,修道院被完全拆除。 現在只剩下寺廟基石的一部分和古老的金合歡遺跡。 2008年,遺址被列為滕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裡,每年農曆正月初八的古代聚會仍在繼續。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福聖寺已經消失了很多年,但那厚重的歷史,卻永遠融入了“大寺”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