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莞陰影下的桑州路,海面上公升的聲音在各國商人中”。 2021年7月25日,“泉州:中國宋元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宋元時期,古泉州開闢了多條通往東南亞、東非等地的航線。 幾千年來,海上絲綢之路上交錯的航線,體現著人民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對祖國傳統的弘揚。
泉州的22處世界遺產不是孤立的或靜止的。 正如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紅所說,泉州的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體制、交通、生產、商業等諸多社會文化要素。 其中所蘊含的核心價值觀、信仰和民俗風情,歷經千年,依然煙火氣四射,始終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古代“東方第一港”桑頓港發展100多年的過程中,泉州九日山上的石刻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
泉州南安世界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何春巖談及山石雕刻的意義時說:“山石雕刻所代表的團結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已成為海員乃至沿海地區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 ”
在航行之前,人們除了向風和其他自然元素祈禱外,還習慣於崇拜媽祖,尋求精神寄託。 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院負責人劉玉民也提到:“泉州天后宮是進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最後一站,媽祖的信仰和習俗也從桑頓港傳到了世界各地。 ”
該州南部有無邊無際的大海,每年都會有一艘船建到異國他鄉。 從古至今,船舶承載著多元文化和家鄉的情懷,也使我國的特產和技藝得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進行交流。 在開闢海洋的過程中,人離不開底寬、水密艙的運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水密艙壁福船製造技術)代表傳承人楊良敦介紹,“水密艙壁”是指利用艙壁板將艙室劃分為不相連的艙室區域,在每個艙壁板中,板之間的縫隙用桐膩子和麻繩密密密封,保證水密性。 即使一些艙室被淹沒,其他艙室仍然保持乾燥,使船保持漂浮和平穩行駛。
防沉效能好的福船保證了航行的安全,也帶來了“大批商家雲集,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盛況難以想象”的場面。 在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生產的德化白瓷是貿易中的重要商品。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陳明亮提到,宋元時期大量日用瓷器出口,“中國白”就像乙個符號,在實用性上向世界傳遞著中國的魅力。
當人們帶著貨物長途航行回來時,他們看到導航燈塔的石塔矗立在桑頓港旁邊,他們就回家了。 元航人對“家”的感情,不僅凝聚在愛打仗才敢敢贏的勇氣上,更凝聚在當地生活的調子上,一物一品之間。 這些極具閩南特色、承載著“海上絲綢之路”基因的技藝,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為歷史脈絡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淳樸優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唱不出福建人生活中的風景和事物,也說不出血緣相連的“鄉愁”。 這塊漢族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泉州歷史脈絡的生動體現。 2023年央視《春晚》歌曲《百鳥歸巢》,充滿傳統美感和創新,適應當代社會需求。
對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南音)省級代表傳承人陳連發表示:“年輕一代覺得有創新,會覺得自己很喜歡。 有了年輕人的核心力量,以後會更好推廣。 ”
與家人圍坐在“春晚”旁,來一頓美味的團圓飯......春節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 在這段時間裡,很多人都習慣於點亮節日燈籠,承載著人們的美好祝願。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燈籠-泉州燈籠)代表傳承人陳小平的工作室裡,燈籠高高掛,色彩繽紛,幾盞龍形燈籠更加光滑明亮,呼應著我們用的龍年新年。
我們還去了法國和澳大利亞,帶了一些燈籠,那裡的孩子們很喜歡! 陳小平表示,今年春節首次被列入聯合國假期,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國際社會對文明多元融合的美好祝願。
春節不僅是為了中國,也是為了世界。 海上絲綢之路的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也是如此。
面對浩瀚的海洋,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揚帆起航,連線中華文明與世界,不斷引領我們探索海洋文明的東方色彩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