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山東曲阜2月4日電(記者 張旭)博物館傳承人:尋找文獻,修復千年儒家糕點。
記者 趙瀟.
龍年春節假期臨近,“博物館之旅”日趨火熱,曲阜孔子糕點製作技藝的無形傳承人周傳美在孔子博物館迎來了“忙碌之年”的第五個年頭。 在周師傅的指導下,他製作了幾款具有“童年味道”的儒家糕點,成為市民和遊客在博物館慶祝過年的“保留節目”。
周傳梅將完成的糕點送入烤箱。 攝影:趙瀟。
揉麵、餡、修邊、揉、盤,周傳梅的動作嫻熟。 而多少麵條,多少油,多少餡料,她心裡有一把尺子,不用靠任何稱重工具,做的梅花酥大小都一樣,連褶皺、花紋都差不多,花瓣栩栩如生,彷彿剛剛綻放。
從16歲開始,周傳梅就從業近50年,先後在曲阜食品廠、孔子飯店擔任糕點師。 但對她來說,她最喜歡的工作,就是在孔子博物館裡守權“帶出新”,尋找“儒家檔案”來恢復和發展儒家糕點。
周傳梅向記者展示了她做的點心。 攝影:趙瀟。
從端午節的艾草糕到中秋節的各種月餅,再到春節經常吃的梅花糕和如意花,我創新改良了五六十個品種。 周傳梅告訴記者,作為孔子故鄉曲阜的傳統名勝,儒家糕點有著數千年的歷史,代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風味。 許多技術都記錄在“儒家檔案”中。
通過查閱文獻,周傳美近年來恢復了青梅、青杏、山楂骰等古代常用糕點的原料。 “儒府的親戚都是天下小姐,她們把娘家的官員都嫁到了府府,儒家糕點也是百家中最好的。 ”
在博物館製作糕點,讓周傳美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來研究和創造新產品。 “在古籍中,食材常被用來衡量'一點點',多少是'一點點'? 這是乙個反覆試驗的問題。 一次發酵一點,直到味道和感覺良好。 ”
在山藥、栗子、蘋果等餡料中加入一些山楂和蜂蜜來豐富口感,在鹽和胡椒中放一些香椿芽來增加香味,這些都是周傳梅在《儒家檔案》中學到的“招數”。
春天做杏花糕、桃花糕,夏天吃綠豆糕、蓮糕,秋天做月餅、菊花糕,吃山藥糕、栗子糕......在冬天周傳梅每個季節都會改變她的技巧,更新博物館裡的新鮮糕點。
圖為周傳梅製作的小長壽桃。 攝影:趙瀟。
圖為周傳梅製作的各種棗醬釀點心。 攝影:趙瀟。
孔子糕點注重時令,根據季節變化調整形狀和材質,講究新鮮度,烘烤食用,使用真材實料,不新增任何色素、香精、防腐劑等食品新增劑。 周傳梅說,這也是她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原則。
新鮮出爐出售,免費品嚐。 每當有遊客走到周傳梅的攤位前,她都會熱情地邀請她品嚐新鮮出爐的點心。 從咿咿呀呀的孩子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都是她忠實的“粉絲”。
很多參觀孔子博物館的外國人也會被孔子糕點的精美造型所吸引,品嚐完之後,對自己的口味讚不絕口,甚至當場來找我“學經驗”,學習如何製作。 周傳梅說,儒家糕點不僅是孔子家鄉的美味佳餚,也是向外界展示山東乃至中國飲食文化的視窗。
在周傳梅看來,“花開,自己的蜜蜂來了”,過去做糕點是為了養家餬口,現在卻當成一門追求的藝術,把靈魂傾注其中。 2024年,她希望能招收學徒,傳授自己的技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