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殲-10CE在模擬空戰中以9:0的優勢“懸空”卡達“颱風”戰機的訊息已經傳出,雖然此事尚未得到最終證實,但通過簡單的分析,就可以知道殲-10CE在模擬空戰中擊敗了颱風,這是正常的打法,因為“颱風”的幾個主要效能指標都不如殲-10CE。
以下是雷達、飛彈、隱身效能和系統的比較分析,這些都是與空中勝利相關的因素。
首先,先看雷達。 卡達的“颱風”戰鬥機裝備了1100 T R元件的“Catcher E”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殲-10C有源相控陣雷達則裝備了1400 T R元件,對戰鬥機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超過200公里。 雖然颱風“捕手E”雷達的天線可以用電機驅動旋轉,可以達到較大的探測角度,但就T-r值件數而言,殲-10C的雷達探測範圍比“颱風”還要大。
還需要注意的是,卡達購買的“捕手E”雷達是比較早期的MK0批次,與歐洲使用的MK1批次相比,MK0批次的“捕手E”只會更換有源相控陣天線,後台處理系統幾乎沒有變化,相當於只是將一根天線公升級到原來的ECR90雷達。 但重要的是要知道,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探測範圍、跟蹤目標數量、掃瞄速度等方面遠遠超過機械掃瞄雷達,這意味著需要處理的訊號和資料比後者多得多。 因此,卡達“捕手E”雷達處理系統公升級失敗的結果是,其有源相控陣天線的優勢基本沒有發揮出來,這使得卡達“颱風”在與殲-10CE進行超視距空戰的過程中處於非常被動的境地。
其次,看看飛彈。 颱風裝備有“流星”空空飛彈,殲-10CE的主要空戰**是PL15E遠端空空飛彈。 “流星”是歐洲聯合研製的中程空空飛彈。 早在1997年就開始開發。 直到2016年才安裝,也就是說,在許多國家的相互討價還價下,“流星”問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讓原有的先進技術不再先進。
“流星”最大的亮點是採用了固體燃料沖壓噴氣發動機,這與YJ-12和“布拉莫斯”等反艦飛彈的沖壓噴氣發動機所用的液體燃料不同,“流星”的沖壓噴氣發動機採用預裝顆粒固體燃料,這是一種含硼的高能貧氧推進劑,這種固體燃料沖壓噴氣發動機不僅克服了液體燃料沖壓噴氣發動機體積大的缺點, 同時也解決了固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短的缺點。
然而,人不如天,技術在不斷發展,進入新世紀,雙脈衝設計使固體火箭發動機煥發出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其工作時間短的問題。 採用雙脈衝發動機設計的PL15達到了200公里的射程,已經超過了“流星”的最大射程150公里。 而PL15沒有“流星”的進氣口,“流星”採用了雙進氣口的雙下側,不僅帶來阻力,而且在大迎角機動時容易出現進氣不良的問題,而Eagle Strike 12設計的4個進氣口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設計的。 因此,雖然“流星”號稱機動過載能夠達到8-9G,但實際機動性,尤其是大迎角,不如PL15,此外,也因為進氣不良,“流星”很難利用高衝程彈道來擴大射程, 因此,它的實際射程不如PL15E,也就是說,“流星”的實際效能甚至不如PL15的出口版本。
三是隱身效能。 這樣就比較直觀了,殲-10CE採用DSI進氣口,DSI進氣口的凸起有效遮蔽了發動機葉片,再加上進氣通道的S型設計,殲-10CE進氣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此外,殲-10CE的雷達天線設定成一定角度,鴨翼前方還設計了固定邊緣條,以阻擋鴨翼軸,這表明殲-10CE的最佳能力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颱風中,孔內開啟的兩個進氣口、突出的表層隔板、未經**處理的鴨翼都是強反射源。
可以看出,卡達颱風戰鬥機在雷達、飛彈、隱身效能等方面與巴基斯坦殲-10CE存在較大差距。 由於機頭直徑小,陣風在雷達探測範圍上不如殲-10CE,公尺卡飛彈的射程不如“流星”,*能力也比颱風強不了多少,雖然陣風的電子戰能力很強, 至於“鷹獅”,殲-10的優勢更加明顯,泰國4:0的戰績足以證明,因此,歐洲戰鬥機與中國的差距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