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消滅蜀國,但他並沒有趁勢發動戰爭來消滅吳國。 17年後,東吳被晉武帝滅亡。 要知道,當時東吳沒有蜀涵為盟友,只能單槍匹馬對抗強大的司馬集團。 再加上當時東吳的發展勢頭較弱,因此不可能與司馬氏一族抗衡,最終只能步舒寒的後塵。 那麼在蜀涵滅亡之後,為什麼東吳集團還能堅持長達17年呢?
司馬氏需要時間來穩定政權
其實按照司馬昭的計畫,他本來是準備滅掉蜀國的,稍作休息後,就南下,一舉消滅東吳集團。 但計畫實在跟不上變化,司馬昭在蜀滅兩年後病逝,所以他的計畫被推遲了。 司馬炎雖然作為繼承人登上了皇位,但所建立的西晉王朝終究是新政權,根基還不穩固。 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處理,曹魏的殘餘,如何贏得朝臣的心等等,很多問題需要司馬炎來解決。 對此,司馬炎在司馬氏的根基穩定下來之前,是不可能輕易掌握東吳的,因為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局勢失控,不僅對付不好東吳,還可能引發內亂。
軍事優勢較小
雖然前期他打贏了剿蜀之戰,但最終還是消耗了不少兵馬糧草。 此外,征服蜀漢後,領土面積擴大,需要足夠的兵力來保護領土和維持穩定。 東吳的發展勢頭雖然不如年復一年,但還是能應付司馬氏一時之分,尤其是在江東核心區,東吳的兵馬還是很充足的。 對於乙個長期內外動兵的司馬氏來說,就算他各方面再強,隨著他不斷的疲憊,也需要時間的恢復。 所以,相比之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司馬氏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缺乏食物和草料
俗話說“兵馬先走,糧草搬先走”,要想出兵滅東吳,首先要保證有足夠的糧草物資。 不過,經過蜀國之戰、平定淮南之亂等一系列戰役,司馬的糧草物資成了大問題,可以說到了嚴重匱乏的階段。 當時,楊湖剛到荊州的時候,荊州出現了“大軍百日無糧”的尷尬局面,幾年後這種情況才真正緩解。
此外,當時持續不斷的災害導致各地糧食減產甚至歉收。 這不僅傷了很多人,也讓朝廷難以籌集到足夠的軍糧。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西晉有攻吳的打算,恐怕也無能為力。
晉朝大臣們不能忽視的抵抗
晉武帝其實打算攻打吳國,但從他有這個計畫到東吳滅亡,朝廷大臣們總是反對。 特別是賈衝、荀勳等重要大臣領導的反對派極為強烈。 作為皇帝,他必須做好內部團結,平等對待主戰派和反戰派。 最後,為了讓吳國之戰順利進行,晉武帝乾脆讓賈衝擔任三軍統帥,同時讓主將擁有實際的軍事決策權。
東吳集團依然實力雄厚
雖然看起來東吳集團只是在後期才倖存,但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但畢竟太陽集團在江東已經幾十年了,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的。 而且比起舒寒,東武的實力也更強。 僅按人口計算,當時東吳有52萬戶,320萬,而蜀漢只有28萬戶,94萬。 兵力方面,東吳有23萬,而蜀漢只有10萬。 另外,東吳的疆域也比較大一些,所以從各個方面來說,東吳的實力基本上都是蜀漢的兩倍以上。
也就是說,司馬氏要想滅掉東吳,就必須付出兩倍於滅掉蜀國的代價才能成功。 對於剛剛經歷過滅蜀之戰和差南之亂的西晉王朝來說,兵力、糧草、財物等方面消耗太多,必須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過來,才有可能擁有這種滅吳的能力。 這給了與世隔絕的東吳生存的時間,直到公元280年被西晉王朝滅亡,也就是蜀漢滅亡後的第十七年。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