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亞國家中,土耳其是乙個世俗化程度高的國家。 在伊斯坦堡最大城市首都安卡拉的街道上,到處都是時尚女性和源源不斷的外國遊客。
這一切都離不開乙個人,他就是土耳其共和國的開國元勳穆斯塔法·凱末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廢墟的基礎上,建立了現代土耳其共和國。 凱末爾以偉大改革者的身份,對土耳其進行了全面的改造。
廢除神權蘇丹-哈里發封建制度,代之以西方民主制度; 讓位於前首都伊斯坦堡,讓位於新首都安卡拉; 引入拉丁字母作為《古蘭經》所用阿拉伯字母的替代品; 土耳其語被“清洗”,大量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外來詞被丟棄,甚至新一代的土耳其人也發現很難理解國民公會的原文。
在社會生活領域,凱末爾要求土耳其男人放棄傳統的菲茨帽,所有土耳其人都應該有乙個姓氏; 禁止女性纏頭巾。
這些變化使土耳其獲得了國際認可,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文盲人數急劇下降,該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
凱末爾在任期間為土耳其留下了另乙個重要的遺產,那就是追求歐洲一體化。
儘管土耳其97%的土地面積及其首都安卡拉位於亞洲,但土耳其一直堅持認為自己是乙個歐洲國家。
自1923年共和國成立以來,成為歐洲承認的國家一直是土耳其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正如凱末爾所說:“土耳其人一直在追求歐洲,為了成為乙個現代文明國家,我們別無選擇。 ”
1963年,土耳其與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簽署了《安卡拉協定》。 1987年,土耳其申請加入歐洲共同體。
然而,歐盟直到2005年才開始與土耳其進行入盟談判,並於次年凍結了談判。 到目前為止,歐盟尚未重啟與土耳其的入盟談判。
東歐國家,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斯洛維尼亞,曾經是冷戰的對手,都在冷戰結束後申請加入歐盟,並最終成功加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土耳其的入盟申請從未得到歐盟的積極回應。
儘管土耳其對歐盟有著強烈的願望,但歐盟對土耳其文化和價值觀的擔憂不容忽視。
彷彿女神有心,國王沒有夢想,土耳其的單相思正面對歐洲無情的現實和質疑。
雖然土耳其是歐盟候選國,但由於文化差異和歷史仇恨,歐盟一直將其視為局外人和敵人。 奧斯曼帝國的遺產如此之大,以至於“土耳其人”一詞在西方仍然具有負面含義。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很難實現真正的融合。
施密特和德斯坦都對土耳其加入歐盟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土耳其將超越歐洲邊界,土耳其的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與歐洲不同,加入歐盟可能導致歐盟的終結。
土耳其在長期尋求加入歐盟的過程中遭受了挫折,感到非常失望和羞辱,其加入歐盟的熱情也大大減弱。
土耳其已決定改變其戰略,不再僅僅依賴歐盟,而是尋求更多的多元化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