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十大歷史事件

Mondo 歷史 更新 2024-02-21

說到元朝,大家可能都會想到忽必烈、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兵,但對元朝的歷史了解多少呢? 元朝的主要歷史事件是什麼?

那麼今天,我們就盤點一下元朝十大歷史大事,一起來看看元朝歷史上還有哪些重大事件吧!

10、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良爭奪鄱陽湖水域的一場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這場戰鬥被認為是中世紀世界最大的水戰。

宋龍鳳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統一長江南域的戰役中,朱元璋率軍在鄱陽湖(今江西鄱陽湖)打了一場著名的水戰,擊敗了陳友良的軍隊。 這一戰,是朱元璋作為皇帝和建大明最關鍵的戰鬥。 這場戰役的地位,在我們今天看來,可以等同於“三國周郎赤壁”的赤壁之戰。 赤壁的洶湧戰火,徹底喚醒了黃梁夢,阿波統一了國家; 同樣,在浩瀚的鄱陽湖上,對手陳有良和朱元璋一共出動80萬大軍進行生死決戰,徹底奏響了元朝滅亡的喪歌。

鄱陽湖水戰,論兵力,時年44歲的陳友良有六十萬兵力,而比他小八歲的朱元璋只養了二十萬人的軍隊,敵軍明顯寡不敵眾;從裝備上看,陳友良麾下的戰艦大多是超大型的,一字排開,而且有十幾里長,而朱元璋只是一些小船,相比之下就很像壓縮餅乾,完全不在同一水平上,敵強弱明顯。 在如此極其不利的形勢下,朱元璋有鬥志,有信心打好這場仗。

當然,自信是一回事,與權力競爭又是另一回事。 剛開始的幾天,雙方打得火熱,“炮火天花,湖面全紅”(《石魁書》),以為湖面上沾滿了士兵的鮮血,可謂慘烈至極。

好在朱元璋的部隊發現了陳友良海軍的弱點,發現敵人的船體雖然大,但很笨拙,自己的船雖然小,容易掉頭,但可以利用它的靈活性左右衝,有效發揮優勢避短,擊中大佬的弱點。 陳有良的部隊被朱元璋的部跟蹤,只好灰溜溜地撤退。

趁著戰間空隙,朱元璋召集手下的將領們研究戰情。 將軍郭興建議:“雙方實力差距太大,不可能靠硬仗,要火力進攻。 朱元璋欣然採納。

他立即下令組建敢死隊,開著七艘裝滿火藥的小船,趁著當晚正好吹來的東北風,趁風點火,迅速直奔陳有良大船的營地。 一時間,狂風猛烈,很快在漢軍的大船上蔓延並燃燒起來,火焰熊熊燃燒,將湖面染紅。 在朱元璋率領的軍隊面前,陳友良麾下的士兵們,不是被燒死,就是還沒來得及回過神來就被俘虜了。

陳有良率領殘餘敗軍突圍到鄱陽湖口。 誰知湖口早已被朱元璋的重兵堵住,被重兵包圍。 陳有良毫不猶豫地冒著生命危險突圍,卻被朱軍隨發的箭矢擊斃。

可以說,鄱陽湖之戰以朱元璋這邊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這一戰過後,朱元璋已經處於天下無敵的地位。 他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行動力,都達到了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他從未落後過。 難怪戰鬥結束後,他很開心地總結道:“今日功勞,勝過赤壁走開藏起來! 在朱元璋看來,三國的周朗已經不是問題了。

事實上,這也是事實。 朱元璋除掉南方最大的分裂勢力陳友良後,自稱吳王。 朱元璋先是帶著蕭明王來到滁州,名義上接受了蕭明王的領導。 公元1366年,他乘船將蕭明王帶到應田,並趁著蕭明王的機會,在瓜埠(今江蘇六合東南)渡河,派人暗中鑿船,淹死了蕭明王。

公元1367年,朱元璋消滅了張世成的分裂勢力,然後命令徐達為征服將軍,常玉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北上。 兩個月後,徐達大軍大獲全勝,占領了山東。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為帝,國名明,即為明太祖。 明軍進軍勝利,元軍撤退。 這年八月,徐達率大軍攻打大都,元順帝逃往上都。 統治中國九十七年的元朝終於被推翻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元璋的“鄱陽湖戰爭”確實為改變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他在明朝的霸權開了個好頭。

9.“紅巾軍起義”是元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由韓山通、劉富通、許守輝領導,公元1351年在瀛州爆發。 因為起義軍裹著紅領巾,所以被稱為“紅巾軍”,又因為燒香聚人,也叫“湘軍”。 公元1355年至1363年,劉富通在亳州(今安徽不分縣)立韓臨兒為“孝明王”,國名“大宋”,年號“龍鳳”。朱元璋獨一無二後,公元1368年正月在南京,封帝建元洪武,國名大明。

元朝後期,蒙古貴族統治階級對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掠奪和奴役更加殘酷。 元朝政府徵收和勒索各種稅種和雜項稅,國稅額比元朝初期增加了20倍。 貴族們瘋狂地兼併土地,把肥沃的土地變成牧場,許多農民在失去土地後成為奴隸。

百姓生活悽慘,統治者不知悔改,還不分青紅皂白地發行貨幣,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難。 此外,黃河年久失修,多次斷裂,造成“餓滿路,活人與鬼鄰為姓”的慘境。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紅巾軍起義”爆發了。

起義之初,紅巾軍開設了倉庫,為人民分發大公尺和救濟,贏得了人民的心,隊伍迅速擴大到數十萬人。 然而,隨著隊伍的壯大,各個團體爭鬥,失去了本性,“紅巾軍起義”以失敗告終。

雖然紅巾軍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以朱元璋和陳友良為首的南方叛軍還沒有失敗,他們兩大勢力是當時南方的主力,無論誰勝,都會統一南方,而當時與南方勢力分裂的北方元軍將統一天下, 元朝的滅亡也被提上了日程。

8.梁都之戰是1328年(元志和元年,天曆元年)爭奪皇位的內戰,袁武宗在大都(今北京)和太定帝在上都(今內蒙古正蘭奇東北部)的軍隊。最終,軍隊的首都取得了勝利。

戰爭背景:元朝太定皇帝(也是孫子鐵木爾,1323-1328 年在位)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任命他五歲的兒子阿蘇吉巴為皇太子,以防止他身後的皇位爭奪戰。 1328年(智和元年)7月,太定帝在上都去世,丞相推翻了羅剎的專制政權,岳岳沒有立君主; 前吳宗大臣和樞密院大臣閻鐵木爾留下來並掌握軍事權力,試圖立吳宗的兒子懷旺圖帖木爾為皇帝。 8月初,土拉沙人自以為正統,分道揚鑣出兵攻打大渡。閻帖木兒立即增派駐軍在仔民鎮(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北口、居永關等地。 一場大戰是不可避免的。

戰爭過程:25日,古北口駐軍在宜興(今河北承德西北部)擊敗上都宗王失部落,斬殺了詹施欽察和平張乃馬台。 9月初,閻鐵木爾派弟弟沙敦在榆林(今北京昌平西北部)攻打並擊敗了上都都梁王王和右丞相塔洛特木爾。 玄從遼東、帖木兒先、平章禿頭曼蝶兒在柳沙河以東的冀州(今金雞縣)擋住了上都宗王的進攻。

當時倒沙與宗主大帝起步,王禪扶立太鼎帝九歲兒子阿蘇忌八帝上半身,改元天順; 閻鐵木兒等人也立即與土帖木兒一起在大都稱帝,這是為了文宗,改了元歷,兩人比較對立。

年中,閻鐵木爾率軍出薊州抵抗禿頭曼迪爾,溫王禪的士兵攻打巨永關逼大都,並趕回抗軍,在玉河以北(今昌平南)擊敗上都軍。 下半年,兩軍在白府(今昌平東北)激戰,燕鐵木爾夜襲上都軍營,取勝,追到昌平以北,斬殺數千人,俘虜一萬餘人。 將該師輪換到石朝(今懷柔西南),擊敗另一支上都軍隊,俘虜並殺死波羅帖木兒率領的 10,000 名士兵。

上都軍在接連作戰中戰敗,於是改變戰術,分兵東、西兩條路線,從通州(今統縣)和紫荊關出發,對大都發動鉗形攻勢。 陝西邢台帝國石大夫也率領大慶關(今陝西大里東)的軍隊渡過黃河,與上都軍配合。 京城大半部再次面臨危機,燕鐵木爾率軍回通州,託託木爾率領四千大軍援馬荊關。

10月初,閻鐵木兒與上都軍在棗林(今通縣東南部)決戰,大獲全勝,隨後晝夜調往梁鄉,阻擊上都宗王庫拉泰,逼他西進。 當時,上都遼東軍重新進入古北口,在儋州(今密雲)南部與大都軍交戰,被一萬人擊敗並俘虜。 當兩都的士兵在長城上激戰時,守守遼東的齊嶽麓王帖木兒和布華帖木兒元帥於13日率軍進入上都圍城,迫使羅沙和王禪於次日投降。 荒八不知道該怎麼辦,吳氏贏了。

戰爭評價:梁都之戰是元朝中期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統治權而發生的戰爭,是元朝中期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 這場戰爭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削弱了元朝的統治力量,對元朝後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元朝的最終滅亡奠定了基礎"伏筆"。同年,元代掘墓人也誕生了,他出生於濠州鐘壢古莊村,朱崇霸,也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7、燕友復學是元朝恢復科舉的歷史事件。

袁仁宗從小就熟悉儒家書籍,專心解經,師從李蒙、王岳。 他曾下令將《大學炎義》《貞官政要》《資治通鑑》等書籍翻譯成蒙古文,讓蒙古族和塞木族人背誦。 仿唐宋舊制度,嚴尤二年(1315年)進行科舉考試,尊重朱習的學問,史稱“燕尤福克”。

歷史:1312年,仁宗皇帝特意任命他的儒家大師王岳為薊縣大學學者,他的“興克居”建議“寫成靈家(諭首條)”(元史,王岳川)。 黃慶二年(1313年)農曆十月,仁宗要求中州進行科舉考試。

黃慶二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袁仁宗下詔恢復科舉考試。 延尤元(1314年)農曆八月初二十,全國舉行鄉試,共錄取300人。

延尤二年(1315年),農曆二月通過鄉考的300人在大都開會,拿100名優勝者,農曆三月初七,100名考生在大都皇宮舉行宮試(朝試), 最後錄取了胡都大兒、張啟言等56人為金石。

這次科舉考試仿照唐宋舊制度,尊重朱習學識,在歷史上被稱為“燕佑福克”。 孟元滅了晉宋王朝後,放棄了科舉考試,“燕佑維新部”距宋朝滅亡36年,距晉朝滅亡81年。

6.大都政變是指1307年正月,成宗帖木兒之死和皇太子德壽早逝,引發的一系列宮廷血腥衝突。

背景:1305年12月,袁承宗的獨子太子德壽病逝。 袁承宗病了,皇后伯雅吳氏牟晝參政。 1306年,承宗將他的兄弟塔拉馬·巴拉的遺孀洪吉·拉什·達吉和他的兒子艾玉·李·巴里·巴達降為懷蒙路。

段落:1307年正月,成宗帖木兒在玉德殿去世,享年42歲。 由於太子德壽早逝,皇位空缺,成宗之死引發了宮廷內一系列血腥衝突。

帖木兒兄弟的次子阿玉·李·巴里·巴達(Ayu Li Bali Bada)和他的母親A於2月抵達北京,並與中樞省右總理哈拉·哈松(Hara Hasun)取得了聯絡。 為了在3月3日布魯漢皇后登基之前採取行動,他們於3月2日率軍進入皇宮,發動政變,斬首支援建世孫子的左丞相阿難為皇帝。 此時,他的哥哥海山正揮舞著他的軍隊向南,而愛玉李巴里巴達和他母親已經在北方面對海山,將在上都會合,並決定擁護海山為皇帝,並殺死阿難,廢黜布魯漢女王。 二十一日,海山在大安閣登基,為武宗。 它在歷史上被稱為大渡政變。

3月初,海山抵達霍林,對愛尤里巴厘巴達聲稱自己是囚犯感到不滿。 扎魯·庫奇·阿沙(Zalu Kuchi Asha)沒有花時間在葉馬河上向海山解釋。 5月,海山抵達上都。 艾玉麗撥通了八達的力量,歡迎母親的到來。 蒙古諸王聚集在上都,廢黜了布魯罕,並居住在東安州,並去世了。 他把阿難和明利帖木兒帶到上都,處死了他們。 選舉海山為上都皇帝,即袁無宗。 袁無宗封了皇帝的弟弟愛玉李巴厘巴達為太子和皇位繼承人。 為了感謝愛玉里巴厘巴達,約定愛玉里巴厘巴達死後,將皇位傳給袁武宗之子,天下,這被稱為武仁之約。 後來,袁武宗死後,愛玉李巴厘巴達登基為袁仁宗,但仁宗並沒有將皇位傳給武宗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他的兒子袁英宗。

5.本安之戰: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汗與其附庸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之間的戰爭。 這兩次入侵在日本統稱為“元口”或“蒙古進攻”,或者按照當時的日本年份,抵抗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鬥被稱為“文內之戰”,第二次是“洪安之戰”。 鎌倉時代和室町時代也被稱為殺人犯(蒙古人襲擊、外國盜賊襲擊、蒙古戰爭、外國戰爭),江戶時代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元子。 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戰場。 當時,元朝的艦隊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艦隊。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元朝最終未能入侵。

背景:元朝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攻克文雍戰役失敗後,元朝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派兵東北,命令紅察丘向東北進軍,從瀋陽、開元等地招募義勇軍3000人,統帥蒙古軍隊, 而辛都仍然指揮著蒙古軍隊。他還任命高麗將領金芳慶為東都元帥,統帥高麗軍隊1萬餘人,水手1.5萬,軍艦900艘,軍糧10萬餘人,三軍共約4萬人組成東路軍; 一條路線是范文虎,他從張世傑的舊軍和其他江南志願軍中抽調了10萬人,3500艘軍艦組成了江南軍,從清遠(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 蒙古人總數 450,000,50,000 名南韓人和大約 100,000 名漢族人。 兩軍同意在6月舉行會議,由作戰部隊負責作戰,江南軍負責在占領區生產稻糧,作為長期解決方案。 新都統一了蒙古軍隊,紅察丘統一了3000人的志願軍,高麗將軍金芳慶是東都元帥,高麗軍隊1萬人,15000名水手,900艘軍艦,10萬石軍糧。

兩軍同意在6月與負責行動的作戰部隊和屯田部隊在屯田被占領區舉行會議,作為長期解決方案。 不過,這一次,日本幕府做了相對充分的準備。 由於石宗在日本沿海所有重要地區都修建了石堤,元軍的軍艦到達日本近海時找不到登陸的地方。

在海上拋錨的乙個月裡,元軍幾次迫降作戰都失敗了,不斷受到河野等人組成的海上敢死隊的騷擾,直到7月初,南北兩軍才匯合。 7月30日,總攻即將開始的時候,元軍再次遭遇颱風襲擊,大部分軍艦沉沒,倖存的不到十分之一。 這次失敗的日本遠征在歷史上被稱為“高康之戰”。

四、崖山之戰。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之戰中消滅了南宋王朝,結束了長期的戰局。 宋元時期的崖山之戰,又稱衙門之戰、衙門之戰、佬山之戰、宋元衙門之戰等,是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於1279年(南宋湘興二年, 元十六年),也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海戰。

雅山之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王朝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王朝的決戰。 戰爭末期,元軍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 南宋滅國時,呂秀甫背著年輕的皇帝趙煜投海自殺,許多忠臣追隨他,十萬兵民跳海赴國。

這一戰之後,趙宋王朝的滅亡也意味著南宋殘餘勢力的徹底毀滅,蒙古和元朝最終統一了整個中國。 中國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完全征服。

南宋王朝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有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上的中華文明的衰落,有句話說“崖山之後就沒有中國”。

三、文雍之戰簡介:13世紀中葉,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蒙古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征服了全中國,建立了世界歷史上最大最強的元帝國,幾乎包括整個亞洲和東歐。

1268年至1272年,忽必烈派三名使節前往日本,要求日本歸化中國,這引起了日本政府和公眾的廣泛恐慌。 怯懦無能的日本朝廷主張投降書,但被執政的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反戰派北條常宗阻止。 在洞察到袁世凱的侵略意圖後,世宗先後殺死了幾名使節,並下令全國進入戰時戒備狀態。

文雍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皇帝在朝鮮設立東征省,以新都為都城元帥,洪土秋、劉福衡為左右元帥,率領四萬、九百艘戰艦,從朝鮮合浦出發,遠征日本。

10月4日,日軍出現在宜岐,守護代宗諸國父子率領80騎兵攔截,並詢問登陸原因,卻被無情殲滅。 15日,元軍再次占領對馬島,守護大平京高麾下100餘人戰死。 20日,4萬元軍在九州博多登陸,日本幕府從九州各國集結了10.2萬軍隊,包括Shikage正司、大友Yoritai、菊池武保、島津久坂和竹崎紀長。

早上,在桃海原地區,戰鬥開始了。 在一家之主的帶領下,日本騎兵首先突破了元軍的步兵陣地,這些步兵陣地排列成乙個密集的方陣,有許多數百人的騎兵小隊。 元軍利用襄陽炮發射的火器,震天震雷,日軍轟鳴不絕,百雷落地的巨響讓日軍騎兵和馬匹茫然無措,鐵屑和瓷片射出,對密集的日軍騎兵群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元軍使用的複合弓,弓臂較短,射程遠,短箭的射程也較短; 日軍藤蔓纏繞的弓臂長,射程短,過長的箭也延長了射程,再加上元軍的箭只浸泡了毒藥,日軍全是犒爛。 元軍在戰鬥中擂鼓打金,使日軍馬匹驚慌失措,無法控制。

習慣了“一馬打”戰術的日本武士,在與使用先進集團戰術的元軍進行短兵相接的戰鬥時,損失更大。 雖然日軍一開始落後很多,但他們在戰鬥中仍然表現出非常頑強的戰鬥精神。

特別是邵爾子菁、菊池武方、竹崎紀昌等人,率領一支手持長矛、重甲的騎兵隊伍,頑強地攻擊元軍陣地,使元軍的遠端**毫無用處。 混戰中,元軍副元帥劉福恆從馬上摔下來,元軍士氣大打折扣,損失慘重的日軍趁機撤退,在水城(上一代修建的巨壩)的幫助下重新部署。

由於擔心日軍的夜襲,元軍撤退到船上休息。 沒想到,當晚,海面上突然颳起了颱風,200多艘元船傾覆。 當日本人於21日上午來到海岸時,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頭。

幕府的武士們不敢相信他們已經取得了勝利,直到他們俘虜了元軍,他們才派使者到北京報告勝利。 大部分元軍被殺淹死,回國後只剩下13500人。 這場戰鬥以日本的勝利告終,歷史上被稱為文井之戰。

2、襄陽之戰是蒙古帝國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場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替的一場關鍵戰役。 這場戰役始於南宋獻春三年(1267年)安陽灘之戰,孟江阿舒攻襄陽,宋文環反圍戰,張貴與張順援項之戰,龍渭州之戰和樊城之戰, 最後因為孤城得不到援手,在獻春九年(1273年),呂文環用盡了力量減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滅亡而告終。這一戰之後,南宋歷史的終結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襄陽之戰中,宋軍巧妙地利用地形優勢,成功擋住了蒙古軍隊投石武器的猛烈進攻。 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武器專家,提高了彈射器武器的攻擊距離和精度,成功攻占了襄陽樊城,沒有援軍,沒有糧草,宣布投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詔書》是元朝祖先忽必烈汗於元朝八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公曆1271年12月18日)頒布的詔書。 以《易經》中“太宰前元”的意思,在原國名“大蒙古”上加上“大元”,即“大元大蒙古”,元朝的祖先忽必烈從“大蒙古大汗”改為“大元大蒙古大汗”。

背景:太宗八年,和可台親自將酒獻給耶律楚才,說:“我之所以誠懇誠懇,是因為秦始皇的命令。 如果不是艾卿,就沒有今天的中原; 我今天之所以能躺下,全是因為艾晴的實力。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詔書》的記載始於孟閣,即他遵循漢朝制度,追封父為帝,追上托雷寺的名字:瑞宗。 獻宗二年,即1252年8月,孟可汗此時已經用了漢人皇帝的稱號和稱號,興興和林。

公元1260年,也就是元朝建立之時,忽必烈頒布詔書:“先祖以神武定四方,春德歸於王室集團。 朝廷革命,文字不潤色; 政務靈活,逐步有維護計畫。 我被稱讚為舊衣服,包含地圖的擴充套件,列出聖徒的規則,談論上一代的定製。 建元表齡,彰顯王者傳說; 時書之王,見世家義。 法的“春秋期”的開始,和身體的“義”的乾元。 秉環黃優,權治道。 可是自庚神年五月十九日以來,元朝成立就是中通元年。 不過,在登基之初,陳姬肯定是第一位的。 因此,本省以大巨集觀輪廓建立全省; 有乙個總部門來平衡政府。 還是要促益消害,補偏救政,下詔下達。 俞玩! 按住樞軸,根據時間構建乙個數字; 石任掌權,時代之事更新。 敷衍了事的憐憫之詞,表達了悲傷的意思。 誰在朝臣府,身體就交給心! ”

這是成吉思汗繼任者中第乙個採用傳統年號“漢法”的可汗,也可以看作是蒙古人開始漢化的重要標誌。 這裡一直與“彝族”的乾元和中央聯盟聯絡在一起,可以說是忽必烈皇帝對“元”字的喜愛之源。 忽必烈汗曾雲皇帝:“曾經有國的,或起始的地方,或因之而得到的印,都不足以合法,所以被稱為'元'燕。 說元大,但大不夠,說元大。 ”

元世祖八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公曆1271年12月18日),元朝始祖忽必烈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詔書》,主要內容有:改名元朝, 取《易經》中“大蒙古國”的意思,將國名“大蒙古”改為“大元”,元朝始祖忽必烈汗從“大蒙古皇帝”改為“大元皇帝”。1267年,忽必烈將首都遷至中都(今北京),並命令劉炳忠修建中央首都。 1272年,首都改為大都(突厥語稱為Khan Bali,帝都的意思),首都被用作伴隨首都。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頒布《開國詔書》,取《易經》中“太宰乾元”的意思,將國名由大蒙古改為大蒙古,建立了元朝,即元世祖。

2月** 動態激勵計畫

相關問題答案

    明朝發生的十大歷史事件!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發生在古代明代的十大歷史事件。明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乙個重要王朝,在年的時間裡有位皇帝。在此期間,明朝發生了許多改變中國歷史程序的事件。讓我們來看看這些事件吧!.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出身貧寒,後出家出家,後因戰亂參軍,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在元末明初...

    1949 2024年重大歷史事件

    開國典禮 年月日 .和平解放 年月日 .土地改革。三次土地改革中的第一次是在抗日戰爭時期 年 第二次是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 年 第三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鞏固政權的鬥爭時期 年 .中國第乙個原子 年月日 .上海自由區 年月日 .日內瓦會議 年月日至月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

    1949 2024年重大歷史事件

    從年到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經歷了許多重大事件和轉折點,對中國的政治 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就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介紹。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奪取政權。這一事件不僅結束了長期的內戰,而且帶來了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正式開始了。年,中朝友好同...

    姓嶽的十大歷史名人

    嶽雲 岳飛的長子,著名反金將領 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年輕將領 他威風凜凜,才華橫溢,不忘初心,十二歲入伍抗晉,在張賢的部下立功,十六歲隨軍參戰收復襄陽等六縣,攻打隨州時,他率先入城,感動了吳亦朗,緊隨其後的是父親的北伐,應昌志傑,他親自率領後方大軍血戰,創了百餘地,擊敗了金完顏宗璧的主力,推進...

    孟姓十大歷史名人

    孟子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為仁 義 善 在人性方面,他提倡性善理論,在社會政治觀點上,他強調仁愛和王道理論,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為義犧牲生命,也非常重視正直 他十分重視人民的支援,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係到天下勝負的關鍵問題,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