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梁帝是什麼樣的人? 身為皇帝的他多疑狡猾,冷血冷血,為了保住皇位,不僅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還不放過自己的兒子。 與《甄嬛傳》中的皇帝相比,梁帝還不如他。 皇帝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自然比普通人更多疑。 十幾年前赤焰軍的案子,看似是謝煜和夏江,其實是梁帝嫉妒齊王和林邪。 齊王作為太子,在梁帝眼中,他贏得了朝廷百姓的心,在宮中輕描淡寫,在朝堂上屢次與梁帝發生矛盾,這已經是國王的忌諱了。 作為梁帝的閨蜜,林燮多次將梁帝救出水火,幫助梁帝登上皇位,但後來卻成了齊王的心腹,就連梁帝的眼光都看出了林燮對軍隊的支援是無法控制的。 可以推斷,齊王和林邪一定是有著相同的治國理念,所以齊王和林邪才能志同道合,並肩作戰。 太子和開國大臣志同道合,這對梁帝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畢竟他的皇權來之不易,他忍不住防備起來,就算齊王沒有造反的心,林謝也不想造反,但梁帝心中的猜疑,卻是被謝煜和夏江挑起的,他放不下。 赤焰軍之戰是個好機會,夏江和謝羽的話正好符合梁帝的心理,他必須抓住機會割草鏟根,為了自己的皇權,他必須狠心。 所以,梁帝從來沒想過要對赤焰軍的叛亂進行嚴格的調查,這不過是梁帝除掉齊王和林燮的藉口。 十幾年來,因為齊王和林燮的去世,林家和齊王的滅亡,梁帝心中愧疚。 他讓靖貴妃偷偷拜陳妃的牌位,他經常夢見那些老人,說明他心中這件事情一直沒有放下。
既然他始終沒有放下,就不可能為赤焰軍推翻案子,因為他是王者,他做的是對的,王者的威嚴和面子是不可能低頭的。 就像大人會犯錯一樣,但有些大人在孩子面前犯錯,從不道歉,他們想挽回自己作為成年人的面子和尊嚴,讓孩子在自己的錯誤中受苦。 梁帝就是這樣,他早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卻從來沒想過要道歉。 02 在《琅琊邦》大結局中,梁帝在太子蕭景言和梅長蘇等多大臣的壓力下,終於同意重審赤言案。 這一次,梁帝鞠躬,不是因為良心,而是因為大勢已去,他別無選擇,只能這樣做。 這些年來,他早就忌憚真相,因為真相一旦被揭穿,就意味著他大錯特錯,將無法保住皇權的面子和威嚴,他可能會失去民心,不敢面對自己的錯誤。 但刀子已經套在了他的脖子上,這一次梁帝再也逃不掉了。 他和梅長蘇在大殿裡單獨交談的時候,一開始並沒有認錯,而是問梅長蘇,他為什麼不在九安山上動手?
在梁帝的心目中,他還是懷疑梅長蘇和蕭靜妍救國的願望,就像他懷疑齊王和林燮的救國之心一樣。 作為皇帝,他再也不能信任任何人,愛人、孩子、朋友、兄弟姐妹,任何與他有任何關係的人,都成了他懷疑的物件。 這也意味著,梁帝一生中並沒有真正感受到愛情、友情和親情的珍貴,他唯一感受到的就是皇權的尊嚴和珍貴。 所以,當蕭靜言和梅長蘇,以及許多大臣,逼迫他推翻赤言的案子時,他根本不相信他們是為了真相。 在他心裡,他們反案只是別有用心,只是想讓世人嘲笑他,只是想毀滅他的威嚴,更確切地說,他們只是想得到皇權。 梁帝的一生就像手裡拿著一顆珍珠,只要有人靠近他,他就會顫抖,他認為每乙個接近他的人都是為了他的皇權。
所以,當梅長蘇質問他根本不在乎真相時,他大發雷霆。 他真的不在乎真相,他只在乎自己的位置。 皇帝的自私和猜疑,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03 梅長蘇說了齊王的遺言:“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這說明齊王從來就沒有造反的打算,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只是父子倆互不了解。 梁帝還是斥責林燮的自尊心,齊朝與他對峙。
坐在皇位上的梁帝,已經變成了乙個極其敏感的人,他的想法與常人不同。 這個姿勢折磨了他一輩子,讓他失去了愛人、孩子和朋友,但他仍然不知道如何醒來。 他同意重審赤言的案子,但梅長蘇卻不被允許回到朝堂,他還是想挽回天子的面子。 這張臉比什麼都重要。 當梅長蘇轉身離開時,梁帝為他跪下。 他終於認錯了,他心裡愧疚,他對梅長蘇,也就是林舒說:“你要相信,我是被小人騙了,林謝幫了我十年,媽金陽是我親妹妹,我抱過你,帶你上馬, 還陪你放風箏,你還記得嗎? “梁帝在懺悔,看似是在逼迫梅長蘇原諒他,其實是在逼迫梅長蘇相信,赤言冤案不是他的故意造成的,而是小人欺騙造成的。 可是這些梅長蘇早就不服氣了,他看出了不少梁帝的冷淡。 梁帝在權力上失了,他跪在梅長蘇身後,並不是真的良心的發現,而是天上的那個自我已經過去了,他的大勢已經消失了,他已經沒有能力抵抗這一切了。
年事已高、權力失勢的梁帝最能理解“王敗”二字。 我們常說,我們必須與不完美的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 但我總覺得,和解不是原諒那些過去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人和事,而是發現生命的真相,放下那些痛苦,依然熱愛生活。 對於梅長蘇來說,梁帝的真面目早就不值得他尊敬了,當他心中仍然選擇為人民而戰,為正義而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