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豆瓣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調味品瑰寶,其卓越的品質來源於獨特的選材原則和精湛的傳統工藝,雖然沒有新增人工香料,但憑藉細膩的加工和優質的原料,實現了鮮豔油膩的色澤、濃郁純正的香氣和豐富的口感層次的完美融合。 其特點是適中飽滿,色澤鮮豔如紅寶石,辣椒粒飽滿大,食用後回味悠長略帶甜味,堪稱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靈魂調味料,因此贏得了“川菜之魂”的美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郫縣豆瓣的製作工藝嚴謹而獨特,這種代代相傳的工藝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方智慧,並於2008年獲批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重要遺產代表之一,受到高度珍視和傳承。
明清交代,陳氏家族起源於福建省汀州州孝感鄉翠鄉,陳奕賢遷居四川郫縣,繁衍後代。 據記載,1688年(清康熙年間),陳家成員不小心將乾豆與辣椒和少許鹽混合作為調味料,卻沒想到創造出獨特美味的食物,這就是郫縣豆瓣的最初形態。 到了19世紀中葉(清朝咸豐年間),陳氏家族的後裔陳守信,又稱新謙(又稱新謙),注意到鹹辣椒由於容易出水,不利於長期儲存。 根據他家的傳統做法,他花了幾年時間嘗試在辣椒中加入豌豆吸水,但效果並不理想,後來他用胡豆瓣代替,還是不盡如人意。 他從豆腐的發酵工藝中汲取靈感,創新地將灰面和豆瓣菜一起發酵,從而誕生了美味又麻辣的郫縣豆瓣,正式開啟了“一風河”醬園的程序。 以字型名稱中的“彝”字為紀念,結合當時的“咸豐”年名和天地人和諧,醬園被命名為“奕豐河”。 陳守新和他的“一風河”醬園因此被稱為郫縣豆瓣的正宗鼻祖。 從此,陳家的後代在郫縣南部地區深深扎根,通過代代相傳和不斷完善,郫縣豆瓣逐漸聲名鵲起。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打磨,郫縣豆瓣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生產工藝。 因為辣椒和蠶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可以刺激食慾、驅潮禦寒,而豆瓣菜是經典川菜不可缺少的調味料,所以郫縣豆瓣不僅在全國廣受讚譽,而且在世界各地廣受喜愛和傳播。 郫縣豆瓣的大規模生產始於1803年(清嘉慶八年),陳一健的後裔陳一仙在郫縣創辦了“順天醬園”,開始了“麻辣豆瓣”的大規模研發、生產和銷售。 1853年(咸豐三年),陳家的另一位後人陳守新在郫縣建立了“益豐醬園”,後併入“順田醬園”,產品質量明顯提高,生產規模也擴大了。 在此期間,陳守新率先採用了蠶豆與麵粉混合,與鹹辣椒混合的新工藝,成功生產出真正的郫縣豆沙。
郫縣豆瓣技術從咸豐三年到19世紀80年代達到成熟階段,在此期間,鵬縣人龔景明在郫縣設立了“元豐園”,打破了“益豐和”壟斷郫縣豆瓣市場的局面。 雙方的競爭促使兩大醬園不斷創新改進豆瓣製作工藝,使得郫縣豆瓣的品質和口感越來越昇華。 前20年,陳守新孫子陳文華在郫縣開辦了“少豐醬園”,使郫縣豆瓣產業形成了三足伎倆的格局,極大地推動了豆瓣生產工藝的進步。
進入20世紀10-40年代上期,“元豐園”和“一豐河”兩座醬園分別擁有約10畝的晾田,2.5萬個醬罐,近40名工匠,每年可生產約40萬斤西洋菜,規模壯觀。 隨著20世紀80年代川菜的蓬勃發展,無論是餐飲業還是普通家庭,對郫縣豆瓣的需求都急劇增加,促使豆瓣廠家轉向工業化生產模式,以滿足市場需求。 儘管如此,遵循傳統工藝的郫縣豆瓣仍然具有鮮紅、辛辣醇厚、口感酥脆厚實、口感優越等明顯優勢。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