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是全國唯一一所在少數民族八省區設立的大學。 學校前身為西北民族第二大學,始建於1984年,2008年更名為北方民族大學。
學校堅持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為黨和國家教育人。 招收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學生,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預科)生2人2萬多人在讀書,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 7萬餘名畢業生扎根祖國邊疆、民族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踐行者、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的捍衛者。
北方民族大學圖書館共藏紙質檔案190多萬件,電子文獻總館藏207萬餘份,中文期刊訂閱330餘份,引進RFID圖書自助借還系統,實現24小時自助借還書服務, 以及“Super Star Shift ** Library”服務的開放。在數字文獻資源建設方面,與寧夏高校共同建設共享CNKI系列資料庫和Springer外文期刊全文資料庫,還收購了Elsevier Science Direct、IEEE IET電子圖書館(IEL)、EI Village(工程索引)、Web of Science(Science Citation Index)、Wiley、Emerald當前期刊資料庫、 超興發現、閱讀展示學術檢索、全球案例發現系統、全國人大“抄報資料”資料庫等教學科研所需的中外文電子資源。
學校立足寧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國,堅持服務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和黨的民族工作的宗旨。 現有文學、理學、工學、法學、歷史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教育學、醫學等10個學科77個本科專業。 設有民族學、數學一級學科2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一級學科13個,電子資訊等專業碩士學位課程13個。 有數學等省部級一流學科3個,化工技術等省部級重點學科10個。 有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3個,軟體工程等省級一流本科專業9個,中國語言文學等省級優勢特色專業9個,自動化等省部級“十三五”重點專業(組)7個; 機電一體化工程等省級示範專業5個。國家級材料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化工技術基金會等省部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學校堅持人才黨管、引進、培養並舉的原則,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師德優秀、業務優秀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現有教職工近1500人,已任命院士4人,入選國家級人才工程或獲得榮譽稱號10人,入選省部級人才工程和榮譽稱號200餘人,“影象處理與智慧型計算師資隊伍”獲批國家級高校黃大年式師資隊伍, 5支隊伍入選國家民族委創新團隊支援計畫,9支隊伍入選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4支隊伍入選自治區高校黃大年式教師隊伍,3支隊伍入選自治區人才小高地。
學校秉承“科研追求原創,科研促教學,科研服務地方,科研完善學校”的理念,針對國家重大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開展科研,書寫地球精華,成果付諸實踐。 在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粉體材料和特種陶瓷的研究、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邊疆振興人民富民、振興鄉村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 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示範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4個; 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 2個國家科學基地。
學校扎紮實推進教教與創新創業深度融合,積極開展“創業創業”教育,實施“專業創新融合'5+3'教育,打造'六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獲自治區教學成果特等獎。 被教育部授予“中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百所示範高校”稱號,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被團委授予“全國大學生創業示範園”稱號; 被國家民族委授予國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進入發展新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校堅持鍛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堅守民族學院初心使命,傳承民族學院紅色基因,遵循教育規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深化綜合改革, 紮實推進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化綜合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