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胞參觀了福州三巷七巷。 攝影:記者唐偉昌。
28日上午,由福州市、福州市台港澳事務辦公室、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辦的“台灣同胞尋根工程”系列活動——“台灣同胞尋根福建資本研討會”在三方啟鄉海峽建築師之家舉行,23位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宗族後裔圍繞“溯根溯源、文化溯源”主題展開討論整合”。
為什麼福州把尋根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重點任務? 設立尋根示範點的意義何在? 這些示範點未來將以何種方式保持情感紐帶? 28日,記者在研討會上尋找答案。
雙向搶購一體化發展
尋根是兩岸的雙向旅程。這是研討會上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在場的每一位台灣同胞,基本上都有與大陸有關的感人故事。
只要有時間,我每年都會來福州,和福建族人一起祭拜先祖。 台中王氏宗親會執行理事王永發告訴記者,王姓在台灣是大姓,大部分都是從福建遷來的,都以福建王神之為祖宗。
我家有一本厚厚的家譜,上面記載著我是千台七代。 王永發認為,兩岸文化血脈無法割斷,溯源工程不僅能喚醒台灣同胞在家鄉的記憶,更能為福建台胞搭建一座精神橋梁。
與王永發一樣,台灣東華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林安武也是移居台灣的第八代人。 “中國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林安武說:“我從小就在媽祖廟前的稻田裡玩耍,在廟旁的閱覽室裡看書。 臺中每年都歡迎媽祖,還會舉行祭祀、烟花、晚會。 ”
與其說海峽兩岸文化相似,不如說文化是一樣的。 林安武說,先祖們把先輩的牌位和歷史記憶背渡海峽來到台灣,今天的台灣文化,來源於幾千年來積累的中國傳統文化。
這些連綿不斷的尋根故事,訴說著台灣同胞對祖國和民族的感情。 福州作為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更有責任積極為台灣同胞返鄉找尋根、尋親創造條件,提供各類幫助。
設立示範點,幫助台灣同胞尋根
文化是沉默的力量,需要對細節的管理。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副院長張宇表示,建立台灣同胞尋根示範點,有助於通過交流、聯絡、溝通,與家鄉聯絡,增進了解和共識。
張宇告訴記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儲存了台灣“戒嚴令”後福州協會的第一本期刊,其中有乙個專門的欄目——海峽兩岸雙向搜尋。 “從20世紀初開始,當我們雙向尋找人,然後年輕人慢慢不回老家時,他們的家鄉就成了他們'紙上談兵的故鄉',甚至是網路空間的'雲故鄉'。 張宇表示,台灣同胞尋根示範點,可以通過第一代建設,對新一代文化認同的建構和亞族群的動員產生重大影響。
在台灣中國儒家協會會長孔祥科看來,尋根的意義在於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無論是中華文化的強承、中華文化的振興,還是時代的貢獻,再創造中華文化,臺灣都有不可推卸的使命與責任。 孔祥科表示,台灣自古以來深受中華文化影響,是中國傳統河羅文化儲存最完備的地區之一。 相信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中華文化必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善用數字平台,找根源
研討會上,兩岸學者積極就進一步發揮福州祖地的文化優勢和作用,開展溯根工作提出了建議和建議。
數位化帶來了文化資源的最大傳承和利用。 福建江夏大學教授程慧勤表示,通過數位化可以對一些瀕危資源進行優先處理和有效保護,海量的榮臺同源文化資訊可以儲存在不同的類別中,使其成為未來開發利用的基礎。
要加快閩台地區家譜數位化,整合現有相關台系家譜資料庫,逐步推進與省外家譜資料庫對接。 福建省社科院近代台灣研究所所長蘇美祥表示,搭建數字平台,可以為兩岸民眾提供資訊查詢、遠端體驗、實地應用等服務。 此外,要夯實尋根、祖先崇拜、譜系對接等家家故延續工程的影響力,鼓勵台灣同胞“陪祖孫相伴”和“代際群體”來福建尋根拜祖,共同延續家譜,推動家鄉工程代代相傳。
據了解,“台灣同胞尋根工程”依託涉台歷史人物故居、兩岸信仰與海關交流場所、涉事文物、歷史遺跡,作為台灣同胞尋根的物質載體,建成了首批10個“台灣同胞尋根示範點”。
下一步,福州將進一步發掘全市尋根資源,加強涉台文物保護修復,搭建更多榮臺宗族、信教人士、宗教人士交流平台,繼續深化“台灣同胞尋根工程”在促進閩台社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記者 唐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