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遷移與時空格局研究是人文地理學的乙個重要學術命題。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 (AAG) 前主席 Trevasa (G. Brown)。在1953年年會上的演講中,特雷沃薩說,人口是其他地理要素的參考點,人口應該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 流動是所有人口的固有特徵,除非有限制或控制人員流動的具體政策或其他因素。 人口遷移研究是人口地理學的標誌,人口自然變化和人口社會變化共同構成了三大變化。 其中,人口遷移變化和人口自然變化是影響人口時空分布的兩大主要因素,人口遷移變化的影響比人口自然變化的影響更大,相對緩慢。
聯合國移民署(IOM)發布的《2020年世界移民報告》估計,2019年全球國際移民人數接近272億人(佔世界人口的32億)。5%),是1970年國際移民人數的三倍多。在過去的50年裡,全球國際移民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他們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份額保持相對穩定。 印度仍然是最大的國際移民國家,其次是墨西哥和中國,最大的移民目的地仍然是美國。
中國流動人口規模的變化。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計畫經濟的制約和嚴格的戶籍制度,人口流動的特點是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深。 然而,20世紀50年代末戶籍制度的鬆動、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快速城鎮化程序,以及21世紀初提出的新型城鎮化,使得大規模的跨區域移民流動勢不可擋,越來越多樣化。中西部地區人口外流空間格局具有突出的城鄉流動趨勢。
2010年後,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東部沿海產業要麼外遷或內遷或轉型公升級,中西部地區開始推進城鎮化,農民工特別是農民工增速放緩,中國人口流動開始呈現新特點。 2014年,我國流動人口總數達到2個峰值53億人(國家統計局,2020年),隨後,流動人口數量開始減少,而增速下降,許多人開始回流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人口淨流出明顯減少,東部地區人口集聚速度開始放緩, 城鄉流動人口開始減少,城鄉流動人口繼續增加。
1985年:2015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流動率的跨期變化。
按 2010 年至 2015 年的遷移率排序。
1985年:2015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口出流率的跨期變化。
按2010年至2015年的移民率排序。
1985 2015年中國人口遷移重心空間動態演變.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人口遷移模式的機制把握和空間特徵的模擬將進一步深化現有的人口遷移理論,有助於科學制定人口遷移相關政策,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左右滑動檢視目錄
“中國人口遷移的形成機制與時空格局模擬”.(作者:李陽)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310)運用地理學和人口學領域的前沿理論和方法,在總結中國遷徙人口的規模、強度、流動方向、遷移方式、空間結構、空間分布特徵的基礎上,借助雙組分趨勢製圖法和人文地理建模的學術思想, 構建了人口遷移時空格局機制和特徵模擬的分析框架,並利用該模型對不同時空尺度的人口遷移過程進行了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利用馬爾可夫鏈中人口遷移的時空格局,提出未來人口遷移的可行政策建議。
根據本書的結果,未來10-20年,我國人口仍將主要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三大經濟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區)遷移,而人口流失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如安徽、湖北、江西、 湖南等地。隨著我國戶籍制度的放寬,區域政策制定也要考慮到人口流動的影響,在保持東南沿海地區發展優勢的同時,要加大加快中西部地區建設和開發力度,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制度。
本文節選自《中國人口遷移時空格局的形成機制與模擬》(作者:李洋.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2310)《第九章 人口遷移的時空格局**》一書的“序言”已被刪除和修改,標題由編輯新增。
圖紙編號:GS Jing (2023) No. 1968.
isbn 978-7-03-072841-8
責任編輯:李曉娟。
本書可作為人口地理學、地理建模、時空模擬等相關領域研究者、相關部門規劃師和公眾的參考和閱讀。
本文編輯:劉思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