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提到戰國時期的七大英雄,但實際上戰國時期所包含的國家遠不止這七位。
除了戰國七大英雄之外,還有一些越、魯、宋、鄭、中山等強國。 他們的存在和影響力雖然不如戰國七大英雄,但也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不過,與七大英雄相比,他們並沒有在戰國後期的鬥爭中走到最後,在秦始皇登基之前,大部分國家都被消滅了。 因此,後人對戰國七俠的評價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第一,國家需要成為乙個大國,強大到足以改變中國歷史的方向; 其次,這個國家必須是戰國中期的參與者,而不僅僅是乙個棋子; 最後,除了最終的勝利者秦外,這個國家必須堅持到秦始皇登基並被他親自消滅。
只有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國家才能算是戰國七大英雄。 除了這七個強國之外,戰國時期的其他國家要麼太弱,無法對整個中原的歷史產生影響,只能隨波逐流; 要麼在秦始皇成為皇帝之前就被消滅了。
這樣的國家,哪怕曾經強悍過短時間,也無法與戰國七大英雄相提並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或許就是春末秋期的霸主嶽國。
越國是春秋末最強大的藩屬國,但在戰國時期迅速衰落,最終甚至沒有入選戰國七大英雄名單。 至於春秋時期的百家諸侯國是如何演變成戰國時期的七大英雄的,我們需要簡單回顧一下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歷史程序。
新文案:如果按兼併戰爭的階段劃分,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歷史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大國的崛起,以著名的燈塔歌劇王子事件為標誌。
雖然史學界對這一事件的真實性存在爭議,並且認為烽火台出現在漢代之後,但周王室在西周時期的衰落是無可爭辯的。
當時,周王室已經無法控制下面的藩屬國。
西周時期,由於封建制度的實施,周王室需要強大的力量來維持對諸侯的控制。 然而,一旦周王室衰落到無法再壓制諸侯的地步,諸侯國之間就爆發了吞併戰爭。
在周王室衰落之前,由於周王室的打壓,諸侯國普遍不強大。 最大的附庸國只有一兩個現代城市。 一些較小的附庸國只是大部落。
近100年來,一些具有擴張優勢的有遠見的國家開始瘋狂擴張,逐漸崛起成為真正的強國。
在這個階段,秦、晉、齊、楚四國先興起。
在霸權戰爭中,能夠率先崛起和參與的國家,是擴張第一階段擁有“合法擴張權”的國家。 春秋初期,只有秦、晉、齊、楚四大勢力,以自己的方式獲得了這種力量。
通過拯救周王室,秦國贏得了向西擴張的權利,只要能趕走狗,就可以占領大片領土。 晉國通過幫助周王室平息內亂,成功地趕走了周王,並獲得了合法擴張的權利。
這些國家的成功證明了在第一階段獲得合法擴張權的重要性。
1.因為江太公的祖先,齊國獲得了“代表天子征服列國”的權力,這也是齊國崛起的原因之一。 楚國依靠其南部地理位置獲得了以武力擴張的合法權利。
春秋時期的前百年,諸侯國數量迅速減少,晉國合併。
十。 7、在位三十八年,秦國占領了關中地區,楚國占領了整個江漢平原,齊國在山東地區崛起,消滅了大量的東夷部落和藩屬國。
可以說,光是第一階段,就已經有一半以上的藩屬國消失了,能夠活到最後的藩屬國都是市級以上,鎮縣級的藩屬國也基本被消滅了。
2.齊國的崛起部分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是江太公,並被周王室授予“代表天子征服列國”的權力。
楚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沒有人可以干涉他們的軍事擴張,所以才獲得了所謂的合法擴張權。 春秋時期的前一百年是藩屬國數量下降最快的時期。
晉國“吞併第十七國,侍於第三十八國”,秦國基本占領了關中地區,楚國在南方占有一席之地,逐漸占領了整個江漢平原,而齊國在山東地區崛起,消滅了大量的東夷部落和附庸國。
在第一階段,超過一半的藩屬國被消滅,能夠生存到最後的諸侯國已經達到了市級以上,而鎮縣級的諸侯國則基本被消滅了。
第二階段的到來,標誌著齊桓公的崛起。 在最初的混戰之後,幾個大國開始出現,每個大國都有一定的勢力範圍。
這時,新的霸權體系開始形成,大國開始爭奪霸主地位。 在這個階段,肆意擴張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每個小國背後都有強大的支持者。
因此,大國必須利用霸權的力量來打壓小國,通過爭奪霸權為自己贏得更多的擴張機會。 這是春秋中期爭奪霸權的核心原因。
第二階段,齊桓公率先稱霸,晉國溫公接過接力棒。 隨後,秦國的秦木公雖然也曾短暫稱霸,但其實是晉國的霸權。
直到楚國楚壯王崛起,才短暫奪走了晉國的霸權。 然而,楚莊王死後,晉國再次恢復了霸主地位。 總之,在第二階段,晉國與楚國爭奪霸權,齊國扮演了調停者的角色。
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晉楚兩國終於筋疲力盡。 這個轉折點標誌著第二階段的結束和第三階段的開始,被稱為第二次叛亂。
雖然這項協議結束了戰爭,但雙方都對對方懷有敵意。 因此,晉國支援楚國附近的吳國,楚國支援吳國背後的越國。
在這個階段,晉國和楚國雖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吳國和越國繼續激戰。 因此,在第三階段,即春末秋期,戰爭的焦點在吳國和越南。
在徹底擊敗吳國之後,越氏不僅統一了東南地區,而且成為北方的秦、晉、齊、楚、越、燕等六大勢力之一。
燕國的崛起主要是由於它位於北方,沒有競爭對手。 然而,這個地理位置後來成為燕國擴張的制約因素。 在第三階段結束時,越盟是最強的。
春秋時期的結束,標誌著越王勾踐的稱霸。
第四階段也被稱為“變革期”。 隨著冶鐵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奴隸制度開始瓦解,各國開始解決國內問題。
在這一階段,各國正在競相進行改革,以應對國內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強大的晉國是漢、趙、魏三國,東方的齊國也經歷了改朝,從江家族變成了田家。
各國開始競相進行改革,魏國是第乙個實行改革的人,改革後迅速崛起,成為新的霸主。 吳奇將改革的思想帶到了楚國,楚國也迅速變得強大起來。
魏、楚的成功經驗,使各國都認識到,魏的改革思想是最正確的。 因此,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秦國實施了商鞅改革,朝鮮實施了申布法改革,齊國實施了鄒吉法。
隨著幾大勢力完成法律改革,中原地區不再有新的勢力。 這是因為當時所有的領土都被幾個大國瓜分了,那些小國不可能再崛起。
如果錯過了這個時代改法的快車道,以後改法就更難了。 秦、齊、楚、魏等幾個大國完成改革後,進入了第五階段——縱橫結合。
在這個階段,原來春秋時期爭奪霸權的策略已經不再適用了,因為大部分小國都被吞併了,剩下的小國在春秋時期也是二流強國,比如宋國和中山國。
在這個階段,承擔霸權並繼續合法擴張已經變得不切實際,因為沒有足夠弱的國家可以征服。 結果,列強開始玩趨同和繼承的遊戲,以吞併其他國家。
在合併的這個階段,幾乎所有的二流附庸國都無法避免被吞併或分裂的命運。 充其量,他們只能通過聯手來保護自己的國家,不再可能擴大他們的領土。
在此期間,幾個中等強國被瓜分和吞併。 自勾堅王死後,越國日漸衰落,內亂頻發,錯失了變革的機會。
當合作和橫向合作的時代到來時,其他國家不可能為越南的和平變革提供機會。 結果,越南人試圖通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希望實現變革。
然而,越國在對外戰爭中被楚國擊敗,最終被楚國和齊國瓜分,大部分領土被楚國吞併。
春秋時期,巴蜀和義渠三國是強大的地方諸侯,但秦國改革成功後,這些國家與秦國在綜合國力上的差距逐漸拉大,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缺乏縱橫銜接的可能, 最後被秦國吞併。
同樣,中原的鄭、宋、魯三國諸侯國在春秋時期也比較強大,但實力明顯不如戰國時期成功改法的列強。
在遊戲般的收斂和橫向中,他們的實力一天天減弱,最終成為別人的獵物。 南韓成功修改法律後,鄭國被納入囊中。 宋國曾試圖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矛盾,但失敗後被齊、魏、楚等強國瓜分。
魯國一向靠縱橫結合來保護自己,但隨著二流小國的減少,也未能倖免。 最後,在昌平之戰之後,秦國想要消滅趙國,其他國家也來救援。
此時,楚國正在救援趙國的路上,順便把魯國滅了。
在同盟階段結束時,二流附庸國幾乎被消滅,剩下的幾個國家成為了戰國七大英雄。 隨著這些二流附庸國的消失,大國失去了戰略緩衝空間,導致了大國之間吞併的決戰的開始。
這進入了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第六階段,也是最後階段——統一階段。 這個階段初期,秦國的整體實力最強,這也注定了秦國統一天下。
因為其他幾個大國不可能真正聯手對抗秦國。
昌平之戰的爆發標誌著第六階段的開始。 在此之前,山東六國中,仍有趙國能夠單獨對抗秦國。 然而,在昌平之戰之後,隨著趙國的淪陷,沒有乙個國家可以單獨對抗秦國。
因此,在昌平之戰之後,兩國關係從列強聯合聯盟轉變為秦國的橫掃世界。 第六階段的結束標誌著秦始皇對六國的徹底掃蕩。
西元前221年,齊國投降,秦始皇統一天下。 至此,春秋戰國時期的亂象正式結束。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有幾百年的兼併戰爭,但還是能看到大勢所趨:先是大國兼併小國,然後是大國爭奪霸權和大國兼併。
在這個過程中,小國不斷被消滅和吞併,直到戰國七大英雄的大國決戰。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乙個事實,即戰國七大英雄雖然名義上是七個國家,但這並不意味著戰國時期只有這七個國家是重要的。
其他國家,如越國、宋國、魯國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只是他們沒有堅持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