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潛水魚X(ID:千水魚這裡),作者:何潤軒,片名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對於國產劇來說,過去的一年無疑是提質減量的關鍵節點。
燈塔資料顯示,2023年網劇市場有效劇集數量為294部,較去年減少10部6%,但正片總指數達到386120,000,增加77%。全年7個月劇集數量超過去年同期,頂級劇集專案分布更加均衡,暑期檔創下近三年新高。
但與此同時,2023年也是國產劇的元年。 雖然人們從未對這一類別抱有很高的期望,但這是第一次以瘋狂的名義。
為什麼這麼瘋狂? 一開始,也許有些劇情真的瘋了,失去了理智,但隨著瘋劇這個名字被濫用,人物們不貼臉,不滿意,劇情的真實性不夠只要觀眾對這部劇不滿意,就可以放進這個盒子裡。
第一年,我們還看到了性別差異:市面上所謂的大女主很多,但口碑高的卻非常少,而2024年也成為公認的男性頻次崛起之年。 反戀腦已經是主流共識了,但是這根大棒被打倒了,並沒有真正喚醒女性,反而敲出了一堆男性頻率。
作為曾經最造星的溫床,在電視劇集領域,我們肉眼可見的是,那些等待爆裂、準備爆裂的,只是一息之遙它永遠不會爆炸。 都說沒有英雄能讓豎立者出名,但在國產劇領域卻是天翻地覆:新人不被接受,85花重回巔峰。
在過去的一年裡,國產劇當然在進化,但這種進化不是線性的,而是在淚水中螺旋式上公升。 下面筆者將用幾組對比鮮明的流行語來呈現這種“離心”的成長,展現過去一年國產劇在流行文化中發揮了怎樣的圖景作用。
瘋狂的戲劇與恐懼症。
“瘋劇”一詞,雖然是2023年才推出的新品,但其前身或許可以追溯到《薛平貴和王寶川》。 作為一部在短篇**上走紅的古國產劇,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女主的愛情大腦,放棄特權生活嫁給鳳凰男,不僅在冷窯裡呆了18年,最後還被迫女主為女帝。
王寶川作為愛情大腦的反面代表,平時以粗製濫造的形象出現在短片**和各種截圖中,精神面貌狼狽不堪,在觀眾的不斷閱讀中積累起反面形象。 網友們可能沒看過這部劇,但對她挖野菜的形象記憶猶新,而這個印象就是1版本 0:難以理解的主人公,以及背後不合理的行為動機和心理狀態。
而真正讓這部瘋劇進入更熱門討論類別的,還是去年底的《易念關山》和《明龍少年》。 這兩部劇的出現,給瘋癲的定義帶來了新的增量:不僅主角瘋了,而且整部劇的劇情方向和人物關係都超出了觀眾預期的某種心理正規化,所以叫“高開場瘋癲”,也就是為瘋癲劇2版本 0:
以《一念關山》為例,劉詩詩飾演的女刺客一開始有很好的觀眾群,大家都一致認為她的愛情觀是“去父留子”的現代主義風格,但沒想到的是,劇情在墜入愛河後出現了大反轉, 以男主為核心無處不在,最後乾脆為愛殉道。至於小隊,它在炫耀其角色亮點後也一反常態地被消滅了,留下了目瞪口呆的觀眾。 藝術創作沒有固定的正規化,但在乙個觀眾實際上已經佔據了最高點的時代,他們的期望並不是到處都能得到滿足,結局顯然被稱為瘋戲。
這種“不滿”也體現在《明龍少年》的後半部分,作為現實主義的浪漫題材,觀眾已經接受了這是一部實驗性的教育劇,但最終畫風一變,五個人組成了三對CP,最終以血腥愛情劇的方式收場。 當年,龍海賈伯斯變成了乙個典型的只想多生孩子的中年男人,讓人懷疑這是不是鬧劇。
主創可能很難接受自己的作品被稱為瘋劇,但其實還是有不折不扣的作品經常被稱作瘋劇,比如最近的《仙劍》4、6,根本就不談。 因此第二輪瘋狂爭議,本質上是一場作品解釋權和定義權的爭奪戰。
然而,隨著瘋狂這個詞的流行,它逐漸演變成乙個大漏勺任何一部國產劇都傾注其中,可以篩選出一點瘋狂。 暑假劇《我的世界裡的烟花》是一部瘋狂的劇,畢竟富家女只愛白粥,人太瘋狂了; 《長相思》也是一部瘋狂的劇,因為蕭遙離開清水鎮後,似乎變了乙個人,他什麼都沒做,只拿著綠茶在塗山景和相流之間來回穿梭; 《寧安如夢似幻》更是瘋狂,畢竟離魂的鏡頭動作和男主角飄忽不定的演技,很難不讓人感覺像在做夢,醒來的時候也不是很感動。
就像閣樓上的女瘋子一樣,瘋劇已經演到了現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觀眾有意為之的人造景觀,被放在國產劇的透明玻璃閣樓裡作為笑發的奇觀,怎麼能說這不是一種後天人造的瘋癲。 福柯很久以前就說過瘋狂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文明的產物。 當時的瘋劇,就是這一代觀眾的集體產物。
瘋狂的映象是恐懼症。 當瘋狂劇的概念在手時,每個人都可以用這根棍子砸任何一部戲,創作者自然怕輿論(怕輿論)。 電影界也有恐懼症,更是嚴重。
去年的“風神”,就是**領域屢次反轉的經典案例。 當初定檔預告片發布後,由於黃渤、陳坤等人的失誤,九尾狐的造型變化被嘲諷片改變了,《風神》也被歸類為之前質量低劣的魔幻片之一。
轉折點發生在首輪放映之後,低期望值給了《風神》**空間,風神質子集團、商業尹宇等一系列梗迅速席捲普通百姓。 但在影片上映的最後,吳二山和那然再次捲入國事,陳慕池的個人生活不斷爆料新資訊,“風神”本來就已經從電影變成了免費的“溼護士”。 烏爾山本人也是如此它經歷了不了解輿論、胡言亂語、最後被壓制三個階段,完成了輿論閉環。
另乙個在**場裡生不死的,就是2023年初的《滿江紅》。 前半段輿論以文藝討論為主,就連女性審美的討論還沒有變成正面攻擊,但隨著眾多大V的離去,《滿江紅》徹底失去了文學身份,又成了又乙個“溼奶媽”。 張藝謀自己的採訪,也淪為鬼獸素材。 如果這兩部電影發生在2023年第四季度,恐怕瘋劇的概念會再次演變,變成瘋狂的影子,從而在瘋癲影視上實現突破。
需要明確的是,文學批評是必要的,但用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瘋狂X框架,順利地扣上所有文藝內容,這是一種形上學的“懸念”——反正不管發什麼短**,都能配上“懸念”。 在瘋狂概念出現之前,國產劇中的各種問題還能排成一排、二、三、四,之後,一切都瘋了。 當評價者用“極簡主義”的語言進行總結時,也讓評價者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境地,更像是對行業和創作的一種熱暴力。
大女主“vs男頻回歸”。
在過去的一年裡,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大女主角但真正的女權主義內容仍然值得懷疑。 暑假期間,“男競”的概念一度流行,主要指一女一男,每個男士都努力展現自己的實力。 究其原因,大概是《長相思》與《風神》相撞,一群男生在女觀眾面前唱歌跳舞,讓大家感到頗有“看得出來你挺有思想的”的快感,但轉念一想,《雄晶》只停留在各種路演中,本質還是瑪麗蘇的變種。
《好事成雙成對》和《淑女的性格》都是這類偽女主的代表,從表面上看,女主們面對生活的困難,但她們的困境依然是結婚生育,真正解決問題的還是要靠男人的幫助。
另一方面,曾經下降的男性頻率正在捲土重來。 據公開統計,2024年至少會有10+個男頻大IP儲備專案,其中8個已經完成。 騰訊**期待榜TOP5中,60%是男頻IP,其中《慶多歲》第二季位列電視劇集期待榜第一,預訂量超過1000萬。
多年前,當“武俠”和“江燁”走上街頭時,他們一頭霧水市場中男性頻率下降的原因無非是廣播的錯位:為了照顧劇集的女性觀眾**,男頻適配的思路往往是在網上加情,導致本該有的涼氣減少,淪為既不陰也不陽的混合體。
就像所有的問題都會被更高層次的元問題解決一樣,過去兩年,男女頻率錯位的問題也悄然回歸右傾。 根本原因是系列的整體演進,帶動了男性頻率的擴張。 2017年迷霧劇場之後,各家爭先恐後地布局懸疑賽道,使懸疑劇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內容賽道之一,有刑偵、古裝懸疑、社會懸疑、人生懸疑細分。 此外,《三體》《非人之下》等科幻劇和漫畫劇也吸引了不少男性觀眾。
同時,全年齡段的優質劇集也拓展了女性觀眾的口味。 《2023 IP風向標》顯示,《颶風》男女比例為58:42,《漫長季節》為55:45。 前段時間,《火年》作為男頻劇,觀眾性別比例高於女性,達到5977%。可以看出,男女頻率的池壁壘確實在消散。
在劇集的性別鴻溝中,真正的危機是女性頻率正規化的失敗。 就像我去年和UP傳播大師劉洋聊過一樣,國產劇以前總是戀愛,因為主創認為觀眾只需要戀愛就行了。 而現在這種固定的正規化已經過時了,觀眾開始在高概念型別劇中尋找新奇感,自然會湧向男性頻次。
說起來,男頻並沒有產生任何新的玩法,無非是一種加分項。 在《歡歲月》和《女婿》中,加入了喜劇元素,依靠田雨和郭麒麟學唱唱,保證了一定的適口性。 在《從前有一座靈劍山》中,徐凱因為對喜劇台詞的貢獻而鮮為人知,自之前的作品《延禧攻略》之後,“這個人太演戲了,簡直就是從魏嬰羅到我妹妹芙查皇后一秒鐘。
以往男頻的問題是喜歡下大棋,開篇往往涉及世界觀的建構、靈力修煉的層次、力量值的層次,還沒等觀眾入戲就被勸退了。 但是男性頻率本身的型別就足夠了,以中國文學的經典IP為例:《命運之輪》《神秘大師》《凡人仙傳》《破天》《夜之命名》《專職大師》包括蒸汽朋克、奇幻仙人、都市異能、遊戲等眾多型別,給了故事足夠的發展空間。
另一方面,縱觀2023年的女性頻度作品,無論是音樂劇《我的世界裡的烟花》《愛如營》,還是評分更高的《啟示錄》,都會發現,女頻的本質是愛情,型別只是點綴。 長期以來,女性頻率的缺乏主觀性,使得型別劇一詞成為一句空話從仙俠到武林,從古代刺客到現代消防員,無論職業地位如何,女性頻率的目的都是為了談戀愛。
男頻一向沒有主觀性,只需要做一些輕鬆的改編,一下子就賣給女性觀眾,但女頻卻忙著在各種新型別中尋找愛情,回歸的依然是第二性。 不過,作為性感的觀眾,其實是有清晰感悟的,甚至還有很強的反抗心理。 所以,在《長相思》中段之後,蕭遙忙戀才引來網友**,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穿上王姬,成為一舉贏下四個男人的皇后; 《愛如營》中靠美貌抓男人的女記者也被觀眾看不起,遠不如《新聞皇后》中事業無歸的絕望少女張嘉言。
參與式文化並不是乙個新命題,但在國產劇領域,主創們可能沒有意識到一點:重構不僅僅是對故事素材的挪用,而是一進入劇中就發生了- 就像遊戲一樣,觀眾可以選擇任何視角來開劇,可以替換男女主角、任何配角,甚至是非人類的存在(比如《蓮花樓》中的同乙個人,有穿越城壁茶毒的視角)。 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談愛情的女性頻,不僅在性別觀念上落後,而且像是核心從未改變的老式遊戲,無味無味。
《后翼棄兵》《傲骨的好妻子》《傲骨之戰》等經典職業英美劇之所以難以落地,真正原因不是職業劇,而是女性自力更生的視角。 下乙個國產女頻能否重獲觀眾心? 從2024年的這些劇集來看,還是很懸疑的。
等待爆炸與不再有頂級流。
“待爆”一詞的由來略有難查,但“待爆”的概念可以清晰定位時間線。
2023年夏天,《長相思》的乙女營銷讓劇中四人接連熱搜,進而帶動了第一代《皇帝要爆》。 目前,場上公認的四位皇帝分別是張靈河、張萬義、鄧偉和陳哲元,其中兩位來自“長相思”。
這些男明星都是95後出生的,在去年之前手裡沒有足夠強的佳作,之所以能躋身爆火之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暑期檔最不穩定。 據燈塔資料顯示,去年的劇期檔**創下近三年新高,其中7月累計**指數達到4331176,為2022年初的25次。 除了“長相思”的兩個兒子,張靈河有夏天的“雲羽”,陳哲源有現在的夫妻“偷偷藏不住”。幾人已經為暑期**流量充值,人氣再創新高。
夏天過後,雖然**落了,但要爆字已經正式進入**領域。 那些處於咖啡推廣期的人,那些想要獲得人氣的人,以及那些該走紅與不走紅的人,都開始聲稱自己在等待爆發。 過去娛樂圈只有紅紅不紅,一爆,就強行在兩者之間為皇帝剪出乙個新座。 唯一的區別是,要引爆的動作主體不是藝術家和他的主題,而是更多來自粉絲圈。 娛樂李提到過這種粉絲操作:作為藝人的職業粉絲,粉絲已經從功利心理中形成了等待爆發的概念,一方面模糊了自己主人不受歡迎的事實,另一方面通過貼上咖啡和抱在一起形成合力,實現對人氣的無息“借貸”。
從它的定義可以看出,要爆炸的詞本身是混沌的,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瘋狂:因為它是模糊的,所以一切都可以載入進去。 這種語義模糊的框架也迅速蔓延到其他領域:要爆的劇、要爆的CP、要爆的團隊,......一夜之間,國內娛樂界沒有糊狀咖啡,人均等待爆發。
粉絲祝願是好的,然而,願意為爆概念買單的是品牌,而不是戲劇派對。 品牌是逐利的,在選擇藝人合作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抱著低價高回報買的期待,所以有“玩新股”的心理。 以娛樂提到的王星月為例,在《寧安如夢》播出時,他也是浩氏麵包的品牌大使,隨著播出期間人氣的提高,他的頭銜也被提公升為品牌代言人。 另一位當紅男星譚建慈也複製了這個火箭速度:在《長相思》之前,祖瑪瓏香水只是他個人的審美取向,節目走紅後,品牌的生意迅速變得穩固。
但對於戲劇派對來說,避免了等待爆炸的概念。 回過頭來看上面提到的“怕輿論”,這種心態就不難理解了。 微博上曾傳出2023年爆款的四部大劇,其中就包括《七點吉祥》,但這部A級劇因為期待值過高,顯得格外悲慘。
在冒泡的喧囂中,似乎每個人都忘記了一件事:事實上,國內娛樂界已經很久沒有頂級了。 頂流更像是幾年前網際網絡資本創造的乙個概念,在影視行業的B2C模式中聚集了合適的時間、地點和人,是資本的代言人。 代表人物是肖戰和蔡旭坤,乙個吃了第一代延改紅利,乙個吸納了第一代選秀的流量,兩人都站在了流量的頂端。
但標準流量與時代息息相關,這兩者雖然命運不同,但也隨著時代漸漸隱形。 蔡旭坤倒下了,就連虎撲的球迷也失去了嘲諷的靶子; 肖戰在亞文化圈四分五裂,在多重角力之中,很難確認自己的身份,只能變成乙個美麗而脆弱的抽象。
在資本之外,在這個圈子的時代,許多共識已不復存在,而“頂級流”作為共識聚合的自然身份也已被取消。 如果把目光稍微移到短**的領域,你會發現這種現象更加明顯。 2022年,劉庚巨集一度流量巨大,一周粉絲超過2500萬,甚至把大街小巷的女性使用者變成了“劉庚紅女孩”,和他一起跳舞。 而僅僅一年後,就再也沒有人提起劉庚巨集,他的直播間變成了乙個普通的公告場。
在農業和農業領域,張某也重複了這種跌宕起伏,最火的時候張某出現在京遼春晚,甚至還出演了電影,當時MCN花了2000萬和他簽約,卻被拒絕了。 但同樣是半年後,張某的流量跌入了高原,根據蟬媽媽的資料,擁有1700萬粉絲的他最近乙個月的銷售資料也只有100-250萬之間。
作為一款擁有7億DAU的超級應用,抖音上的流量走勢無疑可以反映出一些風向。 老百姓宇文亮和兩位唱歌挖挖的幼兒園老師都以為是順風而行,但事實證明,追風者總是被動的,而風力製造者是贏家。 鐵板一塊的平台,網紅藝人的流水,短**和長**沒有太大區別。 唯一的區別可能是,星星帶來的商業價值更耐用,平台的鼓風機吹得更久一些。
就算跳出國內領域放眼世界,也會發現如今的流行文化越來越難以調和,唯一的例外就是泰勒·斯威夫特,他將在2023年殺出四面八方。 介面文化稱這個“美國李清照”,獲得了大眾的喜愛,是當代美國夢的代表,集大眾想要的各種面孔於一身:她既是鄰家女孩,又是百萬富翁; 既是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又是精明的女商人; 既是乙個懵懂的女孩,也是乙個嚴肅的成人創作者。
泰勒對老中國圈子的啟示是:如果你想成為一流的,你需要成為你夢想的代言人,擁有最大的公約數。 但縱觀國產劇領域,雖然大家都在等待爆款,但似乎沒有乙個有資格成為“中國夢”。 此時此刻,夢想並不存在,觀眾自然會在歷史中尋找它,這也是為什麼八十五朵花最近重回巔峰的原因:在八十五朵花出道的時代,隨著GDP的崛起,一切都還很美好。
結語。 通過以上三組關鍵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乙個趨勢:觀眾越來越強調自己的主觀性,儘管這是一種集體身份,而不是個人賦權。 在這種集體對抗中,國產劇被還原為他者,無論是被賦予瘋劇的身份,還是被爆出的不安全設定,都指向了觀眾這個權力主體。 這是大眾對過去被精英壟斷的影視行業的自覺反抗它推動了行業的演變,也帶來了更多不可預知的新眼淚因此,輿論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層次。
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布林斯汀(Daniel Boorsteen)在《幻覺》中提到了乙個叫做“偽事件”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種為了傳播流量而人為塑造的事件,而這種事件與現實之間的關係通常是模稜兩可的、模糊的,最終指向自我實現的預言。 而瘋狂劇、偽女主、等待爆裂等詞就屬於這一類。 這足以提醒我們,一切流行的東西可能一開始就只是一種幻覺。
主體與他者的撕裂,幻覺與現實的撕裂,此刻在國產劇中正在發生。 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撕裂會給 2024 年帶來什麼新的緊張局勢,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將在未來繼續存在。
微信*** 潛水魚X(ID:千水魚這裡),作者:何潤軒,操作:三屠,校對:仙人掌 此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 請勿擅自做**,請聯絡hezuo@huxiu進行授權com
正在改變並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Tiger Sniff app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