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作者名單
該策略的核心是消除甚至大幅降低市場風險,實現與整體市場漲跌無關的絕對收益。當系統處於活動狀態時,確實是很好的效果......
尾股不斷被炸開後,似乎一天就翻了個身,第一天下跌了10%,第二天下跌了10%,這種波動確實很刺激,這件事放在CNI或者滬深2000上,也非常相似,但是如果把長週期拉長, 在歷史長河中,這種波動可能還是被熨平了,甚至不那麼重要了,但目前的表現非常極端,這或許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生態,理論上,強制市場化改革的前提就足夠了,這期間已經看到了一些更公平的動作,所以A股的生態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經過30多年的發展,雖然A股市場還沒有達到成熟市場的標準,但至少已經不遠了,乙個更完善的體系,更成熟的投資者,更多的交易工具,我們逐漸看到了,但這裡無法迴避的話題仍然是乙個週期,即使海外市場已經足夠成熟, 它已經遇到過極端現象的出現,其間往往是槓桿資金與市場做相反的操作,財富被清空,或者中產階級的財富被迫轉移,這不是你願意與否的問題,而是你是否願意將是大多數人注定要失敗的結果。
“生態學”的含義是從生物學、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文化方面來解釋的。 生態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領域,放上乙份,我們覺得它可能包含的可能更多,但整體還是屬於社會文化層面的,回頭看資本領域的許多大佬,有很多經典不是直接寫的,而是用人性來寫的, 文化、學科知識、理念等等,比如十幾年前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就聽人說過:如果你研究的是空調行業,那麼在一定範圍內,逐一數一數小區居民的空調都在用那些品牌,理論上,你就知道應該用你的錢買哪家公司了。
這個東西的邏輯是對的,成熟期也可以行得通**,但如果放在之前的A股上,可能就不有效了,至少不是一直有效,換句話說,因為之前甚至現在的A股的生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財富轉移下的投機盛行! 這種生態並不適合投資,不管是當初的一兩千家上市公司,還是現在的五六千家,至少能說得上是投資的上市公司寥寥無幾,生態就是這樣,不是憑著人的意志轉移的。
正好我們最近幾天看了一段話,想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一下,應該是A股過去32年創造的淨財富是185萬億美元,其中淨財富是指長期持有和股息再投資的總收入,減去同期投資於銀行存款的總收入,即185萬億美元相當於前25家A股公司產生的淨財富。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A股目前可交易的5352**,其中5000多家公司創造了零淨財富,這可能有點危言聳聽,同時也有一些可能性可以平均,但是,我們認為有6%的公司概率很難創造正淨財富, 當然也包括央企和民營企業較多,這意味著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拖拖拉後腿,拉低了整個A股的平均價格,這其實多解釋了一點,A股需要更好的制度化。
但這裡有乙個前提,那就是有足夠的樣本,而且現有的市場規模,說白了,這是發展過程中的“彎路”,也表明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但同時也證明彎路也是路, 30年的市場要想快速成熟,堪比海外200多年的發展,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絕對的勇氣才能登頂,也需要足夠的時間......在探索中走到最後
摸著石頭過河,難免要繞道而行,因為沒有前人為你修一條通往河對岸的筆直道路,長期在水下的石頭歪歪扭扭,長滿苔蘚密密麻麻,甚至有些地方沒有石頭, 你需要自己去建設,但這一切過程只有乙個目的,到達另一邊,這個“他者銀行”被置於改革開放中,那就是致富,致富A股。
但正如上一部分所提到的,乙個成熟的**,應該沒有發財的機會,多了知識就可以接近指數是好的,或者致富只能舉個例子,比如之前的a**領域存在,之前的海外成熟**也存在,最簡單的情況,當然是幾年前出現的btb, 這是典型的制度、文化等不成熟的產品,對於早期投資者來說,帶來致富的機會,但這個機會也會隨著成熟而消失,不管這裡轉移多少財富,你越成熟,致富的機會就越低。
所以,市場越成熟,收益預期越應該降低,所以在成熟**中,即使是巴菲特也只能達到20%的平均年化利率,這並不是他唯一的20%的水平,但成熟的生態決定了這已經是投資者的極限了,我們以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為例, 上市不到14年,受制於前一次復牌,上市以來估值漲幅為620%,因此平均年化率為44%,平均股息收益率為5%,疊加在總估值上。綜合平均年化率高達49%。
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巴菲特的20%,但在數千家A股上市公司中,這個數字可能還不到05%,但如果未來A股到期,那麼絕對數量在增加的情況下,必然會帶來年均絕對數量的下降,那麼問題來了,有多少人願意採取到期日的平均值可能是49%,或者收益率越來越低,比如15%, 如果他們願意接受,或者大部分人願意接受,那麼生態變化後A股的投資屬性就會大幅增加,否則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過剩,維持之前的投機市場,在這種狀態下很難實現共同富裕,財富的強制轉移還會繼續發生。
在我們看來,A股30多年的歷史是“讓一些人先富起來”的標準,未來可能是“先富帶富”,最終有可能實現共同富裕,這當然需要時間,但也需要權衡取捨,需要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才能到位, 這樣才有可能更快地進入成熟期,經歷0到1的階段,強調,這不僅需要高層的努力,還需要投資者的教育,而且海外市場其實是以ETF為主的投資,經歷了幾十年的......從無到有,從非常小的規模到絕對的主流
在A股的未來,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決定了未來的戰略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是生態發生了變化,生態變化之後,戰略要跟著變化走,而不是順應老百姓的意願,所以前面說的“願意接受質疑”其實並不存在, 不管你願意與否,都不妨礙既定事實,除非你不參與,但降低無風險利率也是乙個既定事實(銀行存款利率或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你的錢應該去**?
二是生態沒有變,一旦沒變,那麼幾年前的一些制度變動,只會起到乙個作用:堵漏,其目的只是為了止跌,這意味著我們的思維可能太超前了,A股就達不到成熟條件, 這意味著止損下跌後的A股也將流傳歷史,無論是瘋牛還是多熊,估值的極限和可能的無底洞都會再次出現,實在是少喜少憂。
如果生態沒有改變,那麼現在的路可能還是繞道而行,離銀行的另一邊有多遠還不得而知,所以在前提下,沒有必要更新策略,只要用過去,就應該盯著市場,交易就會成交, 錢會賠錢,清算會清算,財富會發財,財富應該轉移,至少由大多數人轉移,換句話說,如果生態沒有改變,那麼節前的雪球敲門,兩者融化破裂,很快就會被幾條長長的白線驅散, 而股東們會迅速選擇性地忘記,追逐漲殺跌的迴圈,很多都已經退出了,其實一句話,生態不變,那就一切照舊!
如果生態變了,其實就簡單了,價值先走,低價股無處不在,資金只會流向有價值的地方,流動性會越來越好,而那些沒有價值屬性的品種會繼續處於流動性危機中,一退一退,最終的結果只能被邊緣化,淪為低價股, 當然,從理論上講,上市發行的質量會越來越高。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其實沒什麼必要做的,因為生態變了之後,A股會更加關注ROE和自由現金流,這與價值投資無關,但ROE可能會決定你相應的年化收益,當然,這裡肯定有戴維斯雙擊,那些真正“小而美”的公司會迎來高流動性, 畢竟成熟也是需要的,但是在和之間,平衡會越來越高。
因此,在此前提下,“看圖說話”是無效的,投資者需要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從財報中判斷公司的經營質量,而不是看各種技術指標來交易,確實,一旦到了這一步,其實技術指標的有效性就會得到提公升, 相信還有很多人不懂年報,但也不妨礙什麼,專業的東西要專業的人,買賣雙方調研報告的質量會越來越高,願意拿年化平均,ROE已經成為核心指標,公司的質量變得尤為重要, 這確實是空間的時間。
如果不想拿平均年化,就需要借PEG和高增長作為前提,但要想實現戴維斯雙擊,就需要專業性,要有前瞻性思維來判斷公司所在行業未來的發展、規模和方向,這是非常困難的, 現有制度條件大多不具備,需要提高專業機構的專業性,這需要時間。
但這兩種策略有乙個共同點,不再適合廣大以投機交易為主要需求的投資者,理論上,即使是量化因素也要大幅修改,我們對A股未來的主觀偏好生態會逐漸開始改變,但這件事情不以我們的意願為轉移, 只能說,目前開始具備一些條件的可能,比如頭帶標籤,然後又像資訊差距縮小,也像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在極端**前,任何A股的策略都幾乎是無效的, 我們把它理解為改革的動力,也是改革的陣痛,不要跌倒......未來的曙光
A 分享:彎路也是路“上上下下花了我們很多時間,總篇幅在8000字左右,是春節期間發給你的一篇深沉的長文,讀起來大概需要30分鐘,如果是正常速度聽讀,大概需要38分鐘, 我們建議大家完整閱讀本文的上下半部分,希望能夠扔磚頭和鉛玉,如果能讓你有所感觸,那將是我們的榮幸,最後,祝大家春節快樂,龍年長虹,也祝A股越來越好!
我是木易,分享我的認知,但不作為投資基礎,盈虧是一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