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勢頭正在擴大。 自去年以來,通過公開市場收購實現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數量明顯增加。
作為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企業,東芝株式會社選擇接受由日本工業合作夥伴(JIP)牽頭的一組日本公司共同發起的要約收購(TOB),並於去年年底正式退市。 這個訊息並沒有完全淡出大家的視線,日本著名製藥公司大正製藥株式會社近日宣布,已成功實施管理層收購(MBO),並打算在今年3月退市。
根據日本併購諮詢公司Recof Data公布的資料,2023年日本國內管理層收購數量達到1.4萬億日元的歷史新高,原因是大正製藥等實施MBO的日本大公司數量增加。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越來越多的日本公司正在實施要約收購,以完成其退市目標。 2023年,東芝、大正醫藥等以退市為目標實施公開市場收購的上市公司數量將達到65家,較上年增長35%,為2000年以來最高。
* 而專家表示,大股東和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要求和限制越來越多,這讓一些上市公司不堪重負,他們覺得上市成本太高,這是他們最終選擇退市的重要原因。
首先,外部大股東的存在往往成為上市公司經營決策的制約因素,甚至使其失去獨立性和自主性,運營效率低下。 這也是東芝最終選擇走私有化道路的重要原因。
東芝最終選擇“回歸”日本資本並退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擺脫外部董事(主要是外國投資者)對公司管理決策的影響。 東芝認為,私有化的完成將簡化股東構成,提高業務決策效率,有利於東芝的振興。
大正製藥在宣布實施管理層收購時表示,如果維持上市態勢,公司的經營決策仍將由股東的意願轉移,必須優先保證短期投資回報,這將成為“公司實施中長期戰略的制約因素”, 不利於公司持續推進前期投資,也影響公司徹底改革。
其次,選擇退市也是因為上市公司不受各種規則的約束,認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司的發展。 例如,近年來,東京交易所一直在推動各種改革,以使東京**更具吸引力。 特別是東京證券交易所去年推出的市淨值比(PBR)改革,給一些公司帶來了壓力。
截至 2022 年底,在東京**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超過一半的 PBR 低於 1 倍。 為了督促上市公司關注股價,東方證券交易所於去年3月出台新規,要求約3300家在主要和標準市場上市的公司,在年底前披露具體的改革措施。 東京證券交易所定期公布已確定改進計畫的公司名單。
許多公司通過回購**、增加股息、優化運營和改革治理來應對。 根據東京證券交易所首次公布的已採取改革措施的公司名單,約40%的公司響應了採取措施提高資本回報率的要求。 東京證券交易所的舉動被認為大大提高了日本的投資價值,是東京重返該渠道的重要背景。
但也有一些企業選擇退出短期股價變動和股東利益分配,以保證能夠從中長期角度推進管理改革。
有專家指出,改革雖然必要,但最重要的是創新。 吸引投資者最重要的途徑是開發創新產品和領先技術,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盈利能力。 為了回購**,將利潤返還給股東“,一些公司在沒有建立成長戰略的情況下,從公司抽走了大量現金,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
三井住友DS資產管理首席市場策略師Masahiro Ichikawa指出,公司管理層要求公司管理層提高資本效率和股價,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負擔,而退市的選擇讓上市公司可以輕裝上陣,公司可以更自主地推進管理和結構改革。
Recof Data總裁Yuko Yoshitomi表示,在市場和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的背景下,預計日本MBO的數量和數量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劉春燕)。
責任編輯:李一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