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蘇聯和美國平分秋色,兩國在軍事、科技、工業等領域都有勝敗之戰。 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蘇聯就已經是乙個軍事強國,擁有廣闊的領土和一支威懾對手的英勇軍隊。
然而,也許你不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也處於劣勢,史達林甚至六次向***發電報,請求援助。 然而,出乎史達林意料的是,面對老大哥的要求,**都以“無能為力”為由拒絕了他。
那麼,史達林究竟是在什麼情況下向***尋求幫助的呢? 他的具體要求是什麼? 為什麼***不同意他的要求?
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陰影籠罩著歐洲,德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然而,希特拉憑藉其獨特的魅力和不屈不撓的決心,成功地登上了德國的權力巔峰,對德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改革,使德國迅速從經濟危機中恢復過來。
然而,希特拉的野心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將德國打造成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於 1939 年 9 月 1 日對波蘭發動進攻,引發了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
由於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德國得以閃電戰的速度征服了波蘭、丹麥、挪威、法國、比利時等國,戰爭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
當德國進攻時,蘇聯開始了對芬蘭的戰爭。 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蘇聯占領了芬蘭東部和波羅的海三國,使歐洲局勢緊張。
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希特拉和史達林和平共處,甚至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希特拉的野心越來越大,他認為德國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
而蘇聯,由於被“紅色野獸”占領,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領土之一。 因此,在1941之後,希特拉將注意力轉向了蘇聯。
對於史達林來說,這是個壞訊息。
儘管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史達林通過兩個五年計畫迅速增強了蘇聯的國家實力,但在1937年,許多傑出的蘇聯將軍的死亡導致軍隊實力顯著下降。
因此,面對德國凶狠的目光,蘇聯顯得準備不足。 相反,希特拉通過閃電戰戰略成功地控制了整個歐洲,最終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他傲慢地命令德國人從三條戰線上進攻蘇聯,標誌著蘇德戰爭的開始。
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裡,德軍不堪重負,蘇聯紅軍接連失地。 在戰鬥的第一天,蘇聯人損失了 1,200 名戰士。
隨著戰爭的加劇,蘇聯的衰落變得越來越明顯。 他們被迫撤退 400 公里,割讓了波羅的海周圍的大片領土,戰爭的潮流幾乎完全向德國人傾斜。
直到1941年7月,史達林才逐漸穩定了蘇聯局勢。
史達林的“焦土抵抗”戰略在中國遇到了障礙。 下令撤離後,他帶走了所有的裝甲車、大炮和軍用物資,甚至將建築物燒成了焦土。
這一戰略雖然給蘇聯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它成功地推遲了德軍的進攻。 這場戰爭最終是後勤支援,史達林藉此機會重組了軍隊,改善了因缺乏補給而受到阻礙的德國軍隊的最初衰落。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東北的日軍開始等待奪取西伯利亞土地的機會。
二戰期間,日本對蘇聯的敵意與我國密切相關。 當時,兩國已經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但為了支援中國抗日,蘇聯提供了大量的**和物資。
結果,日本認為蘇聯無法保護自己,因此想趁機進攻。 面對兩個強敵的入侵,史達林漸漸感到無能為力,於是在1941年7月,他第一次給延安發了一封電報,要求***立即派兵到東北去牽制南滿洲的日軍,以便在蘇日戰爭爆發時,他能盡快提供支援。
在接到史達林的求助請求後,**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決定接受他的請求。
他知道蘇聯正處於危機之中,但抗日戰爭也陷入僵局,國內形勢也不容樂觀。 他堅定地表示:“我軍需要隨時準備與蘇軍配合作戰,只要時機成熟,就可以行動。 ”
為此,**特意將此事交給***處理。 在即將離職之際,**特別強調:“這種合作是戰略合作,是長期合作,不是競選合作和臨時合作,請在此基礎上考慮所有問題。 ”
**立即明白了***的意圖,他率軍一路東進,摧毀了北平、張家界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給日軍製造了很大的麻煩。
然而,他沒有像史達林建議的那樣與日本人正面交戰,而是不斷進行游擊戰。 這表明,雖然我們黨在接到史達林的求助後確實派兵了,但我們並沒有像史達林所建議的那樣在東北與日本人直接對抗。
因此,可以說我們禮貌地拒絕了對這一幫助請求的回應。
1941年底,蘇聯局勢仍然不穩定,史達林擔心日本會利用這種情況。 他又給***發了第二、第三封電報,希望蘇聯被日本進攻時,**能擋住長城一帶,放慢日軍的步伐。
史達林第一次求救失敗後,對這封電報充滿信心。 然而,他沒想到***的拒絕更加堅決,甚至沒有提供象徵性的軍事援助。
三次交鋒後,史達林嚴厲批評我國,甚至揚言要停止援助,這讓史達林非常生氣。 然而,**並沒有屈服於壓力,堅持自己的立場。
然而,在1942年5月至7月之間,史達林突然改變了主意,向我們黨求愛,並發出了兩封求助電報。 其背後的原因是,經過列寧格勒戰役、哈利科夫戰役、克里公尺亞戰役等曠日持久的戰鬥,蘇聯的戰場形勢逐漸好轉,與德國進入了戰略僵持階段。
1942 年 6 月左右,德國將伏爾加河畔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工業城鎮史達林格勒作為戰略目標。 如果德軍占領這個地方,蘇聯將失去戰爭所需的石油、**等重要資源,戰爭的主動權將落入希特拉手中。
因此,史達林決定將紅軍的所有主力,近300萬人轉移到史達林格勒。 然而,此舉在蘇聯西部造成了戰略真空,蘇聯將面臨被日本人攻擊的危險。
因此,史達林兩次要求***他能夠打擊北方的日軍,以減輕對蘇聯的壓力。
此外,他還提議在外蒙古邊境向我黨運送一批物資,希望***能夠派兵接收。 不過,**很快表示,中蒙邊境是日本的大本營,八路軍要想接收**,至少要派出乙個師的兵力。
然而,在日軍的壓制下,這一舉動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可能對整個抗戰局勢產生影響,因此,**再次拒絕了史達林的要求。
幸運的是,由於我國戰線過長,日本不再能夠對蘇聯發動進攻。 因此,儘管希特拉一再敦促挑起蘇日戰爭,但日本沒有採取行動。
最後,事實證明,史達林的求助可能有些多餘。
在史達林前五次求助時,蘇聯正處於危機之中。 然而,到第六次求助時,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向有利於蘇聯的方向傾斜。 1943 年 2 月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標誌著蘇聯的重要戰略優勢。
儘管雙方都損失慘重,但蘇聯**200萬人,卻殲滅了150萬德軍精銳部隊。 這場戰役徹底將德國拖入泥潭,剝奪了德軍大部分戰鬥力,減輕了歐洲反法西斯戰區的壓力,迎來了二戰的轉折點。
史達林抓住了這個機會,決定繼續向東推進戰線。
1943年4月17日,庫班海戰如期而至,是蘇聯發起的一場爭奪制空權的關鍵戰役,也是戰爭爆發以來規模最大、最激烈的空戰。
戰鬥開始後,蘇軍迅速包圍了德軍30萬團,決戰迫在眉睫,史達林對此充滿信心,期待著勝利和追擊,給日軍致命一擊。
因此,在5月,他打電話給***,要求後者在長城內外向日本施加壓力。 作為回應,**及時作出反應,安排軍隊從長城附近逐步向東北推進。
在前進的途中,我軍多次遭遇日軍,但**果斷下達了避免大規模戰鬥的命令。 他指示我們繼續干擾日軍,遏制日軍的行動,阻止他們繼續向北推進,以確保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順利進行。
這一策略立即得到了回報。 在庫班戰役中,我軍設法圍攻了日軍,阻止了它對蘇聯構成任何威脅。 最終,庫班戰役以蘇聯軍隊的巨大勝利而告終。
但是,史達林的觀點與我們的觀點不同。 他希望我們能夠徹底消滅北方的日軍。 儘管如此,主席堅持他的決定,沒有接受史達林的要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和蘇聯是盟友,應該互相幫助。 但是,你為什麼對老大哥頻繁的求救電報視而不見呢?
有兩個答案。 首先,中國抗戰的形勢是極其困難的。 早在三十年代初,日本就在我國東北邊境地區挑釁,1931年,9·18事件爆發,日軍占領了整個東部三省,中國的抗戰陷入被動。
同時,由於日本率先實現工業化,在先進裝備方面遠遠優於中國。
面對最精銳的日軍,中國大地上志存高遠的百姓拼盡全力反抗,但結果卻是功虧一簣,陸陸續敗。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南京、武漢等大都市相繼落入敵人之手。
為此,**主席想方設法在陝甘寧邊境地區建立抗日革命據點,目的是將區域性抗戰公升級為全面抗戰,將日本拖入持久戰,消耗其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保持我軍的生命力是最重要的。 史達林在我國求援時,如果主席貿然出兵,恐怕會給我軍造成重大損失,影響抗日大局。
**主席有遠見,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沒有答應史達林的要求,即使冒著冒犯蘇聯的風險。
國民黨對戰爭的消極抵抗導致我軍負擔增加,蔣介石“解決外部世界,首先要確保內地”的政策給了日本乘機,東部三省淪陷。 國民黨把鬥爭的重點放在我們黨身上,客觀上加速了日本侵華的程序,使抗日戰爭變得困難。
** 不僅要面對日軍的威脅,還要面對國民黨的窺探。 1941年1月,蔣介石指示何英勤等人率領8萬大軍突襲新四軍。
這時,正好史達林請求援助,為了防止我軍遭到**偷襲,**只能拒絕史達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蘇聯人民表現出了極大的堅韌和勇氣。 雖然我軍沒有提供多少援助,但蘇聯人民的努力最終使蘇德戰爭取得了勝利。
在1943年的庫爾斯戰役中,蘇聯取得了重大勝利,從此開始反擊,收復了大部分失地,並向德國方向推進,戰爭進入了乙個新的階段。
回顧歷史,雖然***拒絕了史達林的6次求助,但這只是乙個特殊時期的無奈選擇。 但是,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證明,當時判斷形勢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