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38歲的馬雲在長江大廈70層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神”——中國首富李嘉誠。
當時,李嘉誠的名聲還不如今天那麼差,被很多創業青年視為偶像。 馬回憶說:當他看到李嘉誠向他走來時,他的腿不受控制地顫抖著。
冷靜下來後,馬先生問了李朝仁乙個心裡憋了很久的問題:你為什麼當了這麼久的首富?
李嘉誠非常認真地回答你必須記住,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都有乙個總能賺錢的企業。 這樣,你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阿里巴巴一天虧損幾十萬,還沒有嚐到賺錢的滋味,馬自然聽不懂李嘉誠的勸告。
直到22年後,冬天來了,馬才終於想起李嘉誠的忠告,他想為阿里找乙個永遠能賺錢的生意。
此業務為**,除**外,其他業務均可出售。 Ele.me、盒鮮生、優酷、銀泰等非核心業務相繼公布了計畫。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馬寄予厚望並視為“新零售”核心的標桿專案盒馬,竟然被“擱置”了。
這可能意味著“新零售”的破產,阿里準備重返線上。
“新零售”的概念始於阿里在美國上市後,馬雲從投資者那裡拿了一大筆錢,需要為阿里尋找新的增長點。 因此,他順勢而為,提出了“線上賦能線下”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
馬雲雖然說“整合”,但他所做的是“單向滲透”。 阿里在嚴守線上市場的同時,投資了多家線下零售企業。 例如,向蘇寧樂購投資285億元; 投資280億元人民幣投資Sun Art Retail; 投資177億元人民幣投資銀泰......還有大潤發和三江。
結果,這些線下投資無一例外都虧了錢! 蘇寧,285億,還剩下28億; 280億的Sun Art還剩下68億,累計虧損至少500億。
這個時候,馬雲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實體店老闆的困難:不是實體店沒有網際網絡思維,不懂黨,而是電商成本低佔了很大優勢。
阿里巴巴的員工人數也從數萬人增加到25萬人。 他們大多是線下門店的銷售人員。 這些商店不賺錢,而且還消耗了大量的勞動力成本。
你是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在網上撤退? 李嘉誠的建議起到了關鍵作用。
2015年,當恒大、碧桂園等地產公司吃完最後一波分紅時,李嘉誠開始拋售內地資產。 沾沾自喜的許家印嘲笑李嘉誠“不了解大陸經濟”,花了200億元在香港買了一棟樓。
李嘉誠套現3000多億元人民幣,全部投資歐洲,並收購了電信、自來水、電力等基礎設施公司。
這些就是他所說的“永遠有利可圖的生意”——人們買不起房子,但總是要用水、用電、用**,對吧?
九年後,陰霾之下,李嘉誠穩如老狗,不僅沒有損失任何東西,還重新投資了內地市場。
這一次輪到許嘉音笑了,他讓李嘉誠買下香港大廈,幫他一把。 對於200億買的樓房,恆大只需要140億,李嘉誠也只願意出90億。
這太騙人了! 許嘉音拒絕了李嘉誠的**,轉頭去找馬雲。
馬不想涉足恆大的渾水摸魚,但因為感情,他不得不表達出來。 於是,他讓“雲峰投資”租下了恆大香港的大樓,並支付了數億元的租金,這可算是雪中解脫了。
除了馬雲之外,還有一位名叫沈**的老闆,他是銀泰的老闆,也是馬的鐵哥們。
馬雲還沒出名的時候,沈**和他就是什麼都說的朋友。 成功之前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馬在發了大財之後就沒有提到沈**了。 兩人共同投資了雲鋒投資、菜鳥物流、螞蟻金服。
2017年,傑克馬乾脆把工作做好到底,以高於市場價42%的價格收購了沈**的銀泰商業。 沈賺了177億。 銀泰也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沉重包袱。
近日,銀泰商業被傑克馬“上架”。 無論是出於新零售的布局,還是哥們的正義,都無法阻擋馬重返線上、重返世界的決心。
如果你想成為像李嘉誠那樣的不倒翁,馬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作者:江左友安。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