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全軍改組,中原野戰軍改組為第二野戰軍,包括第三兵團。 也許有人會疑惑,二爺原本有四個軍團號,就是軍團號,為什麼最後只用了3個號呢?
劉鄧的軍隊進軍大別山脈並成功組建中原野戰軍後,發展壯大的七個野戰縱隊在1949年迎來了新的身份,改組為第16軍、第13軍、第14軍、第10軍、第12軍、第15軍、第17軍。
其中,第13軍、第14軍由原第4縱隊衍生而來,而第18軍則由河豫蘇維埃軍區地方部隊公升級而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九個軍團又被編成了三個軍團,每個軍團下轄三個軍團。
劉鄧長與王洪坤談了談,談了計畫。 ** 計畫9個軍團向南渡河,如果渡河不順利,將組建第6軍團。
這意味著國民黨軍隊在長江沿岸戒備森嚴,渡河的戰線很長,很難說部隊會不會支援,只有渡河時才能看到。 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就需要組建預備隊來增援前線。
組成第六軍團的士兵來自哪裡? 中原軍區由王樹生的鄂豫軍區、王鴻昆的通白軍區和張綵謙的江漢軍區管轄。
早在1947年8月,山冀山東河南軍區就按照指示組建了5個野戰軍,將豫南地方武裝力量提公升為10縱隊,轄區近2萬人,由副司令員王洪坤任司令員。
南下與劉鄧會合後,被安排在通白地區開闢基地。 第十縱隊雖然是地方武裝力量,但在開拓根據地時打了不少好仗,如滅敵九千多人的登縣之戰,以及兄弟軍殲滅敵人的萬西之戰萬萬,萬東戰役和兄弟軍殲滅敵軍6000餘人,殲滅湮敵2萬左右,殲滅6縱隊。
經過1948年一年的訓練,通白軍區部隊的作戰能力並不遜色於野戰軍。 那為什麼不是王樹生,而是王洪坤呢?
王樹生作為王鴻坤的黨的介紹人、老上司,不僅資歷高,而且還是紅四方面軍副總司令。 在能力上,兩人同樣出類拔萃。
中原突圍後,王樹生率兵向西突圍,到達湖北西北,開闢了根據地。 這裡條件艱苦,敵軍重重圍剿,王樹生在沒有根據地的情況下繼續戰鬥,身體疲憊不堪。
為此,組織決定將他調回解放區休養,經過半年的戰鬥,他到達了山西、河北、山東、河南軍區。 得知劉鄧大軍南下大別山後,雖然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但還是再次奔赴前線,開拓鄂豫根據地。
考慮到渡河作戰的艱巨性和連續作戰的可能性,選擇一位身體強壯、能力強的指揮官極為重要。
4月,劉鄧軍隊渡河成功,但組建6軍團的計畫沒有實施。 隨後,鄂豫軍區、通白軍區相繼撤銷,王樹生、王洪坤被任命為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具體負責支援前線等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