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著陸,後遺症是可怕的。
如果說不出多少殘酷的話,美國人肯定是。
我們正在放假,在美國,我們發布了 1 月份的 CPI,我們之前說過,這次的資料都好於預期。
那是什麼意思? 只要看看最近各類海外資產的波動**就能看清楚。
這意味著大家再次在猜測美聯儲抗擊通脹的決心,即在更長時間內保持美元強勢和高利率。
3月降息的可能性不大,讓我們等到6月吧。
所以,假期過後,我們國內的金融環境其實比較無奈,這必須要看得眼光。
為什麼我們強調這裡面有很多水分?
因為,在1983年,美聯儲調整了CPI的統計方法。
在1983年之前,租金的最大CPI權重(幾乎是權重的一半)是基於實際租金**指數。 因此,聯邦利率越高,租金就越高,CPI就越高。
也就是說,從當時的資料來看,對抗通脹的加息越多,通脹就越高,這值得嗎? 所以,它必須調整。
這是通過使用樣本訪談並詢問這些房東他們預計租金會上漲多少來完成的。 然後,這些主觀資料被用作美國CPI中住房租金權重最大的主要統計值。
你看,客觀資料變成了主觀資料,資料以問答的形式獲得。 你只需要稍微改變一下你提問的方式、語氣、引導,你得到的資料就會完全不同。 儘管一切看起來都很科學,但美國的CPI是可以操縱的。
如果說CPI的水分是這一輪狙擊中國金融戰的關鍵下限,那麼華爾街在這裡提供了另乙個上限,尷尬地吹響了美國進入了科技創新的新時代。
今天,美國股市漲幅最大的是“七姐妹”,七家科技公司的**。 其他美股普遍疲軟,但這七家公司表現糟糕。
通過吹噓製造業回流、人工智慧革命和技術創新的未來,我們將說服世界各地的基金,他們將通過將資金交給美國來獲得巨大的回報。
至於固執的,那就用地理的衝突來逼你服從。
因此,本輪金融戰的套路非常明確:
CPI操縱。
地緣政治衝突。 強迫你把錢交給美國。
科技創新宣傳。
科技股飆公升。
引導你把錢捐給美國。
夥計們,你們是不是突然發現,這玩意兒和以前多少地方賣養老保健品一樣?!
如果你不買,以後出現健康問題怎麼辦?
買的話,有各種各樣的好處,小兄弟們都說是最新的高科技研發產品。
高階韭菜局往往和殺豬盤有著相同的底層邏輯,不同的是,這層皮真的能蒙蔽很多人的眼睛。
本輪美國CPI上漲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租金的大幅上漲,我們在上面提到了可操縱的空間。
其實還有另外乙個原因,那就是民主黨的金融之父和企業家們想引進更多的非法移民,以壓低勞動力成本。 不過,這些人進入美國後也要找房子住?! 因此,非法移民抬高房租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國政客一直在努力解決國庫融資的可持續性問題。 然而,這些舉措之間的鬥爭非常嚴重。
首先,為了保證財閥能夠持續獲得高額回報,就要給市民一些好處,避免市民鬧事,這就提高了當地市民的勞動成本。
其次,勞動力成本太高,所以有必要引進非法移民來對沖,但這會讓房子的租金支撐,難以抵抗通貨膨脹。
第三,高通脹可以用來保持高利率,也可以從外部收割中國,也可以繞著世界的錢來填補國債的漏洞。 然而,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了乙個混亂的時代,每個人都不容易過日子。 這個時候,其他國家的**會很嚴重,所以有必要增加預算來加強全球主導地位,甚至加強與中國的脫鉤。
然而,補充預算意味著國債的擴張將增加一倍,而中國的脫鉤將意味著美國的頑固通貨膨脹。 顯然,這是內部治理能力的下降,會影響豪門的吃喝玩樂。 要保證富人能長期吃到壟斷租金,除了維持飛漲的價格外,還要對外豎起假想敵。 但是,你也說要給公民福利,你不能只說那裡有壞人。
由此可見,上述邏輯鏈在不斷強化,無法阻擋。
一切都以美債的持續擴充為載體和底線,但美股是引導各方加盟美債的基石。
美元的發行錨定在美債上,其他國家的人之所以想買美債和美元,是因為美股在上漲。 只有當美股上漲時,大家才願意持有美元,才願意將多餘的閒置資金增加到美債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看到了美國經濟的巨大“共識”:
美股必須上漲,“七姐妹”必須上漲。
如果不上公升,那麼共識就會崩潰,這將影響整個遊戲,甚至影響美國和美國社會的穩定。
美國股票提供超額回報,美國國債提供最安全的資產,美聯儲加息預期中的強勢美元將兩者連線起來形成閉環。
至於美國的科技創新如何才能真正引領全球經濟再次走向繁榮? 沒關係,只要全球貨幣現在相信它。
很明顯,目前的美國金融訊號燈已經失靈。
大家都知道,如果科技革命已經出現,美國的國債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龐氏騙局,甚至連利息都要借新債來償還。
最好的例子是,老布希的高通脹和高債務,都在柯林頓上台後的網際網絡革命浪潮中得到了解決。 此外,首次實現了財政盈餘。
人工智慧可能是未來的經濟增長點,但目前還遠非如此,差異太大。
有 55%的存款利率,讓乙個東方大國的經濟爆炸式增長; 利用俄烏衝突打擊歐元。 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
除美國外,歐元區和中國經濟最為樂觀。
如果這兩個經濟體都不能運作,它們的貨幣也行不通,美國可以直接下令控制日本央行,那麼強勢美元將很容易實現。
這與經濟規律和金融訊號無關,主要關注的是“脅迫和誘導”。
此時,美國科技股飆公升,這是金融戰中最重要的信念支柱。
因此,美聯儲在本輪中選擇“不著陸”的可能性很高,而不是軟著陸或硬著陸。
不落地,就是維持高通脹、高增長、消費火熱、就業火熱。
在我們的經濟史上,這被稱為“過熱”,整個40年的改革開放,是我們一直非常小心面對的經濟發展階段。 因為,一旦它繼續“過熱”,泡沫真的破裂了,那就不是開玩笑了。
不過,美國已經決定,大佬只看短期,大佬背後的錢父只看短期。
事實上,在東南亞危機爆發後,在柯林頓的暗示下,很明顯,美國當時也應該控制住科技泡沫,而時任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卻故意放過其道遠。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2000年3月網際網絡泡沫的破滅,迫使剛剛上台的喬治·W·布希鼓勵大家投機房地產。 房地產投機為2008年的次貸危機奠定了基礎。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金融混亂是次貸危機的痛苦遺產。
那麼,這一次呢?
從80年代初開始,美國金融市場普遍在7到10年內出現過一波**,然後逐漸走出困境。
然而,在次貸危機之後,美國的大佬們想盡一切辦法打破這一限制。
就算2020年美股市熔斷,美國大佬們也要想方設法拖延這個時間。
因此,在次貸危機之後,真正造成更大傷害的金融風險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包裹在更大的泡沫中。
想想看,如果這東西有三長兩短,裡面積攢了30多年的各種風險泡沫,豈不是很可怕?
我們拭目以待。